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

勾明扬 2025-10-16 11:13:46

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广义货币供应量(M2)保持合理增长、人民币贷款保持较高增速……中国人民银行10月15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随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用力,降准降息等一揽子货币政策效果不断显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保持稳固。

9月末,M2余额335.38万亿元,同比增长8.4%,在上年同期基数提高的背景下,仍保持较高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37.08万亿元,同比增长8.7%,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同比多增4.42万亿元。

“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持续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今年以来政府债券发行提速,企业发债和股权融资渠道也更加畅通,直接融资对社会融资规模的拉动作用明显。其中,政府债券对社会融资规模发挥主要支撑作用,今年前三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同比多4.28万亿元,特别是国债和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进度较快,用于支持“两重”、“两新”、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对扩内需、保民生、防风险、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受益于政策端对科创债、民企债的支持力度加大,叠加发债利率处于低位,企业发债融资增多,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也有较强支撑。

与此同时,贷款规模保持合理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9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70.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4.75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30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3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4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5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29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4752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121亿元。

据市场分析人士测算,还原地方专项债置换影响后,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速在7.7%左右。“9月份重点行业扩张和消费贷贴息政策落地等因素为信贷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企业贷款保持良好增势,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维持高景气度,企业融资需求有效释放。

记者了解到,一家国有大行分行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在公司贷款中占比过半,其中多数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能够有效匹配制造业企业技术升级的长周期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信贷资金支持。同时,近期江苏、广东、广西等多地宣布首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完成投放,主要投向城市更新、交通、水务、物流、环境保护等领域,助力缓解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也带动了相关配套信贷资金的增长。

在融资需求得到有效释放的同时,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也稳中有降。数据显示,贷款利率持续保持低位水平,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温彬认为,今年以来,贷款利率持续处于低位,说明信贷资源供给总体充裕,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满足度比较高。同时,随着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试点工作有序推进,银行通过“贷款明白纸”对各类融资费用进行统一明示,推动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更加公开透明,保障金融消费者知情权,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那么企业具体感受如何?广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订单增加需融资990万元,通过银企共同填写“贷款明白纸”,企业知悉该笔贷款除2.7%的利率外无任何其他费用,抵质押登记费和评估费合计近3000元已由银行主动承担,企业切实感受到金融减费让利的政策红利,获得感明显增强。江苏某电缆企业在当地银行申请800万元普惠贷款过程中,通过填写“贷款明白纸”,银行了解到企业名下有多项专利,可享受贴息政策,遂与企业沟通申请专项信贷产品,预计每年可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10万元。

此外,居民信贷需求也有所回升。9月份,个人消费贷贴息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开始实施,利息成本下降推动消费贷款需求进一步释放。同时,近期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相继调整住房限购政策,带动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有所上行,个人住房贷款需求相应回暖。数据显示,9月份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据深圳市住建局统计,自9月5日深圳优化调整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来,楼市活跃度明显提升,9月份一二手住宅网签量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某大型银行深圳分行反映,按照最新政策,首套及二套房利率基本持平,9月份以来改善型客户按揭咨询及成交量明显上涨。

“当前,内外部环境呈现企稳向好态势,企业经营、居民消费、进出口等出现更多积极变化,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基础有条件。”王青表示,四季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强的支持力度,财政政策也在积极发力,前期推出的促消费、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将继续逐步显现。近期产业政策力度也在加大,对投资持续形成支撑,支持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中长期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稳步推进,实体经济供求关系有望更加均衡,经济循环也将更加顺畅,有助于经济长期行稳致远,明年经济将延续向好态势。(经济日报记者 勾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