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如何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优化结构布局 培育高端绿色产业

2021-07-22 11:53:58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东北全面振兴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与其他区域相比,东北依然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巨大的存量资产和较为完整的基础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与现状下,如何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智库圆桌邀请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嘉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韩永文

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 王洪章

东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吕 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 周天勇

主持人

经济日报社编委、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 孙世芳

主持人:东北振兴,产业结构问题最为关键。如何释放独特优势,为传统优势产业注入新动力,形成新的均衡发展和竞争优势?

韩永文: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要着力提升东北服务国内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供给能力。

一是应加快构建区域内有机分工、协调发展的自主科技创新体系,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需求导向,调动激发理工科研优势。将较好的理工教育、应用科研资源与区域内产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服务于本区域和全国制造业高级化发展和产业链现代化进程,创造新增长点。既要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推动东北传统优势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高科技产业转型;又要致力于巩固传统制造业基础,扩大产品和服务供给市场,做强制造业优势。

二是要注重培养、发展先进服务业。东北的先进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服务业发展相对不足。东北应该在发展高端服务业方面,探索实施“弯道超车”战略,加快补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这块“短板”。政府应该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注重市场引导,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推进产学研企一体化发展,加快培育形成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前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机制;培育形成推进科研成果加速推广转化的中端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加速建设延长制成品市场开拓、产后与销后服务链条,积极拓展现代化生产性服务业增值空间。

三是进一步发挥东北在保障国家粮食、能源、生态、国防等方面的安全屏障功能。要特别重视黑土地等“土地中的大熊猫”的独特性,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扩大规模效益,拓展深加工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能源安全保障方面,应着力于利用好东北地区的自有资源和国际能源市场多元化,在能源储备能力、能源资源深度加工利用上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大力拓展、深化军民产业融合发展。

吕炜:“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要取得振兴新突破,就必须央地合力,提前布局下好先手棋,以更大力度更强举措解决发展定位和战略规划、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等问题。

东北地区应谋划好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定位。要认真研究产业、教育、科技布局的发展规律,并对各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估。要立足战略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勇挑国防安全重担,建设好国家大粮仓,促进绿色发展转型,提升能源保障能力,构建现代化产业链,提升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能力。要重视在装备制造、原材料生产等领域长期积累形成的核心技术、生产工艺、生产与管理人才等工业基础资源,加大盘活存量资源力度,优化存量资源配置,以存量资源吸引各类增量资源。要尽快摸清产业数据家底,做好数据资源的挖掘、清洗、服务及数据开发基础设施、重大装置的建设,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和保障措施,以最大化地发挥东北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

东北地区应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东北路径。东北要应科技创新需求,主动而为推进制度创新,更大力度发挥好政府在制度改革与创新方面的作用。要完善落实创新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制度,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切实提高创新链的整体效能。要建立健全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社会投入渠道,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王洪章:东北要发挥基础产业优势,推动基础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转型。为优势产业注入新动力,使基础产业更好适应并支持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要求。

一是以“高端化”作为产出目标,增加科技投入。增加农产品和工业产成品附加值,瞄准更高端的市场需求。实现产出高端化,强化产学研相结合,重点加强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坚。东北中小企业创新研发是短板,要提供更多政策倾斜,包括建立创投基金,使金融和信贷投放与底层企业的创新需求场景相融合。

二是以“智能化”作为生产引擎,促进生产效率提升。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利用前沿技术推动基础产业生产方式革新。用工业互联网联通产业链、创新供应链,促进基于数据跨区域、分布式生产和运营,提升全产业链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搭建工业云平台,推进制造技术软件化提升,根据技术需求进行软件化创新。

三是以“绿色化”作为续航保障,推动农业生态化和工业清洁化生产。抓住“碳达峰、碳中和”机遇,支持产业绿色升级。政策方面,由政府牵头推动绿色环保项目投入,建立奖惩机制,引导市场行为。技术方面,学习推广国家首批绿色产业改革试验区的经验技术,鼓励加强绿色产品核心技术研发。资金方面,发展绿色金融,设立专项贷款,促进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产业。

同时,充分发挥东北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最大限度开发服务业资源发展潜力,建立集经济、旅游、文化三大要素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

周天勇:东北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一是对传统工业体系要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改造升级。要按照社会生产和消费需求变化,调整产业、行业和产品生产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功能性、增加产品品种。二是资源枯竭城市和地区的转型,其核心任务是传统资源产业的替代转型,重新布局、发育和壮大新的主导产业。

东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经济主体看,一是要加快国有经济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国有企业增强市场和竞争意识。二是依照本地优势和条件,由各类经济主体按照其对市场的感知和判断,进行投资、建设和经营。符合市场需要的蓬勃发展壮大,不符合市场需要的、没有竞争优势的,逐步缩小或者被淘汰,由市场选择、留住、发展和形成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