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2 11:53:01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东北全面振兴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与其他区域相比,东北依然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巨大的存量资产和较为完整的基础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与现状下,如何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智库圆桌邀请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嘉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韩永文
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 王洪章
东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吕 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 周天勇
主持人
经济日报社编委、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 孙世芳
主持人:传统国企是东北经济的重要载体,新发展阶段,如何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促进国企与民企交融发展?
吕炜:在我国区域发展版图中,东北地区的发展动力仍显不足,并有要素外流趋势。要改变这一趋势,关键是加快提高东北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应加快壮大市场力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加大市场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边际贡献。另一方面,要增强政府配置公共资源、引导市场资源的能力,让市场主体感受到效率的提升。
东北地区应以更大努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要总结“放管服”改革经验,找准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着力点。要健全营商环境评价制度,基于企业活力、企业效益、产品竞争力、员工收益等维度优化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要加快推动官员考核体系变革,实现考核指标体系向企业效益、地区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转变,推动官员政绩观念转变。要推进落实主要领导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机制、重大项目领导分包机制,全力服务好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要用法治思维统领营商环境各项工作,增强决策科学性和透明度。
周天勇:东北要有全面振兴新格局,即高质量振兴,意味着不再走大投入和摆项目、增长持续时间短、未形成内生动力的老路。要以效率突破为导向,转变观念,促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变。东北经济发展不是要速度,而是要效率。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稳定和加快经济内生增长速度。
政府管理要向科学治理和服务转轨,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培养效率意识,减少审批和其他事项环节,简化标准清单,规定办结时间,推进群众投诉、奖惩制度等;推行数字化办公,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大幅清理各种不利于营商环境和为民办事的规定;严禁对管理和执法擅自加码、扩大化和“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部门和机构利益。
韩永文: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民营经济是市场竞争活力所在,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活力所在。东北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地位不高、活力不够是一大短板。要千方百计创造培育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引进外资、引进民营经济,形成“鲇鱼效应”,这应该是激发东北市场与经济活力的重要举措。要在引进民营经济、培育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方面进行更多的改革与创新。
激活东北发展潜力,既要有航母级的央企、国企,更需要数以万计的民营企业。加速培育民营企业,一是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营商环境,破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行业壁垒,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二是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企改革,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三是重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创新能力、开拓市场等方面予以扶持,争取在优势行业领域打造一批“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四是大力弘扬市场意识强、竞争和创新意识强、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家精神。在营造更公平的市场环境、出台更宽松政策的基础上,鼓励民营企业家抢抓挑战中蕴藏的机遇。
王洪章: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国企改革,关键是强化制度创新。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发挥作用,推动建设土地改革试验区、人口政策试验区以及国有企业和地方经济融合发展试验区,将成功模式复制推广。企业改革中,政府要将管理和运营决策权交给企业,企业要转变经营理念,树立公平竞争意识。
改善营商环境,要做好两方面改革。一是行政改革,在“放管服”上多做文章,特别是在“放”和“服”上,要有切实措施。“放”要彻底,服务要优质,让企业在宽松的市场化环境中经营和发展;“管”要实行严格的负面清单制度,以门槛是否更低、效率是否更高、办事是否更简洁,来判断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和行政管理是否有效率。二是法律改革,落实和完善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切实保护企业家创业积极性,以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主要从三个层面着手。第一,民营企业发展要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结合起来。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形成良性互动的切入点是建立产业链关系,主动引入经济发达地区的民企参与国企混改,衔接价值链,延长价值链。第二,在法律、制度、营商环境、政府服务、金融支持等方面,一视同仁,为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第三,东北现有的经济结构,包括民营经济结构均以传统产业为主,新产业、新业态等较为缺乏,要用机制和政策吸引新业态在东北落地生根,并着力培育民营、国有企业面向新兴产业发展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