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2 11:53:51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东北全面振兴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与其他区域相比,东北依然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巨大的存量资产和较为完整的基础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与现状下,如何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智库圆桌邀请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嘉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韩永文
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东北亚经济研究院院长 王洪章
东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吕 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 周天勇
主持人
经济日报社编委、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 孙世芳
主持人:全面振兴东北事关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从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来看,东北经济发展具有哪些优势?当前还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韩永文: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还需要借助国家乃至全球发展大环境、大趋势,因势利导借用和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东北的基础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很好的,其发展优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雄厚的工业基础。东北地区工业发展始于19世纪末。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东北地方政府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个重大工业项目中有54个在东北。100多年来的工业发展使得东北三省工业基础扎实、技术沉淀雄厚、产业聚集度高,建立起了涵盖装备制造、煤炭、钢铁、石油、化工等重大工业项目的全面工业体系。截至目前,在高端数控机床、大型工业设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工业设备制造等领域,东北仍占据国内市场主导或领先地位。
二是丰富多元的自然资源和创新资源优势。东北地区地域广袤,地理资源和经济资源多样。区域内拥有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一大批重点高校以及中科院光机所、大连化物所等国家顶级科研机构,这都是东北地区实现创新驱动,构建现代化科研创新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但是,东北优势和发展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是政策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现实势能与动能;二是工业基础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创新资源没有被有效激活;三是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缺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与市场有效结合的机制,导致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王洪章:首先要肯定东北振兴战略自2003年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在2007年至2011年,东北三省年均经济增速达到18%以上,超过全国经济平均增速。在一系列政策部署和战略推动下,东北在经济总量、产业升级、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民生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也要看到,在我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和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下,东北发展离全面振兴目标仍有差距。一是市场经济活力不足。国有经济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民营经济发展缓慢,是东北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产业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等问题。东北的农业、工业基础良好,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但是基础产业优势没有最大程度得到利用,产业供给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有待提升,尤其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延伸不足。
吕炜:东北地区的体制与环境,是计划经济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结果,是资源集中投入,并以体制加以保障的典型代表。应通过战略布局来缓解东北地区的振兴困境,这种战略性布局是从国家长远发展需求着眼,将能够充分发挥东北地区比较优势的战略性、超前性改革率先布局在此地。比如,东北地区承担着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使命,增强这五大安全的维护能力,建议在东北地区布局相应的重大项目。宏观政策上,一方面要在战略布局上重塑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战略定位,另一方面要发挥全国性资源引导的信号灯、指挥棒作用,促使更多的外部资源流入,让市场重新看到东北地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周天勇:我认为东北具有国土资源再利用和再开发优势。一是过去工矿用地、城市国企用地、各级产业园区用地等,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闲置和低效利用,可以通过中央和国务院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意见,重新规划、流转盘活、加快利用。二是对东北三省西部,包括内蒙古东部,一些干旱土壤和盐碱地,按照“十四五”全国建设水网的规划,建设水利工程,调水与改土相结合,改造干旱和盐碱未利用土地,形成耕地、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并向南部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跨省市提供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指标,促进东北地区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互补和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