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0 23:40:29
近日,由北京听力协会主办的2021北京国际听力学大会在京举办。相关专家在大会首次设立的有关“单侧耳聋”为话题的圆桌论坛上表示,我国单侧有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听障人士不在少数,单侧听力损失也会对整个言语中枢产生不可挽回的影响,但只要能够早期发现并进行治疗可以很好地改善预后,公众应重视单侧耳聋的危害,实现早诊断、早干预。
世界卫生组织(WHO)预防聋和听力减退合作中心主任卜行宽表示,“我国单侧有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听障人士人数众多,耳蜗神经发育不全等先天因素,突发性耳聋、外伤以及听神经瘤等后天因素都可能导致单侧耳聋。单侧耳聋听障人士在社交及工作场景下的嘈杂环境中,言语识别能力显著下降,严重影响双耳聆听在大脑的整合效应,丧失声源定位能力,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工作和生活精力也会分散。长此以往,患者会逐渐失去自信,出现焦虑、抑郁等困扰。”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副教授商莹莹提示,单侧耳聋甚至会对大脑的结构及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值得临床医生、听力学家和患者关注。目前,单侧耳聋的干预方法有对传式助听器、骨传导听力系统设备及人工耳蜗等方式。
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李永新教授是国内少数探索人工耳蜗干预单侧耳聋的耳科专家。他指出,人工耳蜗是针对严重听力缺失的主要手段之一,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听力,但听力重建是项复杂工程,听障人士的感受是手术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
论坛上,专家们还讨论了其他几种单侧耳聋干预方法。例如,直接骨传导方式的外科植入式骨锚助听器,其优点是听力效果好,声音振动信号通过植入体经颅骨无损传导至耳蜗,但存在需要手术植入、费用高等局限性;经皮骨传导方式的外置式骨导助听器,用软带、眼镜或粘贴固定在颅部皮肤外,其优点是无创、不需手术,主要不足是声音振动信号在传导中,被皮肤和软组织吸收衰减,损失一些对噪声环境下识别率至关重要的高频信号,其听力效果不如外科植入的直接骨传导方案;对传式气导助听器,其优点是佩戴简单、价格从低到高有不同选择,但目前使用人数较少,主要是因为两只耳朵都需要佩戴助听器,患者健耳耳道被堵塞,日常生活将受到一定影响。
如何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改善听障人士的听力恢复?现场,牙骨传导听力技术作为全新的单侧耳聋干预方案,引起了专家们的浓厚兴趣。声佗医疗董事长普强凌介绍,牙骨传导听力技术是将微型换能装置佩戴在上颌磨牙上,将声音振动信号直接通过颅骨(与上颌磨牙紧密相连的牙槽骨本身就是颅骨的一部分)传导到耳蜗。这种技术中间没有皮肤和软组织的吸收和衰减,保证了自然而清晰的音质,尤其是保留了对方向辨别和噪声环境下语言识别极其重要的高频信号,是目前唯一无创的直接骨传导技术。据悉,目前“品音牙骨传导听力系统”产品已经获得美国FDA、中国国家药监局和欧盟CE批准。
北京听力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郗昕教授总结道,“单侧耳聋没有‘最佳解决方案’,只有‘合适的解决方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目前,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公众对于听力健康的关注已经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听障人士也开始积极拥抱新生活。但现在的医疗产品、干预手段、宣传资源依然有限,希望更多伙伴能够加入进来,在唤起公众对听力健康关注的同时,也为单侧耳聋患者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卜行宽教授指出,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世界听力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5亿人遭受一定程度的听力损失,到2050年这一数目可能会增加到25亿。其中至少4.3亿人需要康复治疗,还有11亿年轻人因不良聆听习惯而处于永久听力损失的危险中。根据美国前几年的单侧性耳聋数据进行推算,保守估计,我国的单侧性耳聋听障人士至少在4000万左右。面对庞大的单侧耳聋群体,卜行宽呼吁,未来应有更多临床专家、科研机构和院校共同携手,加大对听力损失的预防、诊治和康复的研发力度,积极探索创新耳科和听力保健整合进全民健康覆盖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提高听障人士的生活质量。(经济日报记者 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