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雅韵

本报记者 于 浩摄影报道 2025-11-28 05:59:40

11月11日,古端盛堂工作室负责人、青年砚师李嘉杰手工制作端砚,刻刀游走于方寸间,千年技艺在坚守与创新中代代相传。

11月1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焯忠(左一)与学生交流制砚技艺。

11月11日,肇庆市端砚博物馆,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仔细观察一方方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端砚作品。

端砚制作包含雕刻、绘画、金石等技艺,将传统纹样与岭南本土元素进行融合。

11月11日,杨焯忠在介绍白鹇过涧砚的灵感来源和创作过程。

端砚注重款式设计,手工艺人根据每块砚石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雕刻题材和装饰图案。

肇庆市制砚名师钟健宽(左)在直播间介绍端砚(摄于2024年2月22日)。(端州区端砚产业发展中心供图)

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的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

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砚自古被文人雅士珍视。这其中,端砚位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其出产于唐代初期的端州,即今广东肇庆东部的烂柯山和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其中,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大名坑所产的砚石石质为最佳。

端砚砚面温润、雕刻精美,古人用“呵气研墨”形容端砚的品质。手捧一方端砚,质感致密稳重。手指轻抚,触感细腻柔滑。砚石色泽内敛,鱼脑冻、蕉叶白等标志性花纹经过匠人的精雕细琢,匠心与天工就这样凝结于文房雅物中,成为文人挥毫的良友。

走进位于肇庆的端砚博物馆,古雅醇厚的文墨气息扑面而来。展柜中的端砚浑厚古朴,散发出被时光浸润过的华彩。在肇庆端州区端砚产业园区,随处可见手艺人在店铺门口或屋内角落里,于一盏灯下专注刻砚。刻刀与石面传出轻微绵密的沙沙声,仿佛匠人与自然在对话。

如今,端砚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4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肇庆“中国砚都”称号。同年10月,“端砚”被实施原产地域保护。2006年6月,“端砚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经济日报记者 于 浩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