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8 05:44:0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保持其合理比重,意味着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应墨守成规,而是要在动态平衡中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是一个动态适配的过程。制造业比重与经济发展阶段高度关联: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制造业的快速扩张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比重自然较高;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占比提升,制造业比重适度回落,符合产业演进规律。但这种比重的变化应当是渐进、可控的,而不能是“过早、过快”下降。世界经济史上的经验教训值得深思。部分发达国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过早“去工业化”,导致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不仅削弱了经济韧性,更在危机时刻暴露出供应链安全风险。
对我国这样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路径、民生保障水平的持续提升,都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撑。我国制造业吸纳了1亿以上就业人员,并关联数倍的上下游就业机会,是稳定就业的“蓄水池”;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承载着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链条;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制造业的韧性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2024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9%,横向比较仍处于全球较高水平,但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既有必要也有空间。
“合理”二字,核心在于“量稳质升”。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同样比重的制造业,其内涵和价值已大不相同。一个“量”上略有降低但“质”上大幅跃升的制造业,其对国民经济的实际贡献和支撑作用反而可能更强。因此,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不是追求规模的盲目扩大,而是既要在规模上守住底线,防止产业空心化,确保制造业这个根基不动摇;更要在结构上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其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从空间维度看,“合理比重”在国家层面是战略导向,在区域层面则需要差异化落实。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功能定位不同,其制造业的“合理”水平也必然各异。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可能更侧重发展知识密集型高端制造,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方面仍有空间,关键在于因地制宜,优势互补。这种区域间的动态平衡,共同构成了全国层面的“合理”格局。
因此,“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就是要在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持续优化制造业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使其规模与质量、效率与安全始终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求相适应。这是一个因时、因地、因势制宜的主动作为过程。
以创新驱动强内核,让制造业“立得稳”。制造业的竞争本质是创新能力的较量。必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着力突破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以政策保障优环境,让制造业“长得壮”。构建稳定的要素保障机制,引导资金、人才、土地等资源向制造业集聚;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持续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通过精准有效的政策引导,既支持了新兴产业发展,也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为制造业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以市场导向激活力,让制造业“走得远”。制造业的发展最终要靠市场检验。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需求引领创新,以应用促进升级,让高品质制造产品有更多“用武之地”。坚持扩大开放,推动制造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在国际竞争中提升核心竞争力。(作者:熊丽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