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7 14:43:40
河北保定推进“公园+”模式,让市民共享绿色生活;青岛高新区鼓励引导企业进行绿色化改造,打造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区采取积极举措,发力绿色产业,创新绿色科技,主动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是全面绿色转型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生产生活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当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优质产能,为世界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随着我国居民消费从主要解决“有没有”向实现“好不好”转变,消费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特征日益凸显,共享出行、可回收的网购包装、光盘打卡等低碳生活逐步成为社会新风尚。
应该看到,我国当前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从供给侧来看,受制于不够成熟的研发技术和较高的生产成本,市场上绿色低碳产品种类较少、价格较高,低碳供给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需求侧来看,很多消费者在衣、食、住、行、游的日常生活中尚未形成健康、环保、适度的消费习惯,绿色低碳消费意识比较薄弱。未来,绿色低碳发展要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发力,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
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绿色低碳生产方式通过绿色供给刺激绿色消费,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动机”。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会通过价格规律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是绿色低碳转型的“指南针”。因此,要更好地统筹生产生活方式低碳转型,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扩大绿色生产。绿色生产依赖绿色技术创新,用低碳或零碳的绿色技术替代原有的高碳技术,走绿色创新之路,是提高绿色供给的治本之策。当前各国大力发展的关键新兴技术中,有很多属于新能源和低碳技术。例如,美国的《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2024》、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地平线欧洲战略计划2025—2027》都聚焦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等战略方向。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逐步构建支持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应用,积极探索新型蓄能、虚拟电厂等智慧能源,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提振绿色消费。消费侧的低碳转型既依靠绿色低碳技术,降低单位能耗,同时也不能丢掉我们绿色生活方式的传统。避免日常生活能耗会随着收入增加而出现大幅度增长。这就需要激发绿色消费理念、引导绿色消费行为,进而带动绿色消费规模和绿色消费结构升级。广泛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大力倡导节粮、节水、节电和生活垃圾分类,大力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绿色低碳产品,以绿色生活打造美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
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制度保障。绿色低碳发展既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发挥“有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治理中的管理和服务作用,“两手发力”为绿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工具,注重政策间的有效衔接,护航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设计、采购、制造标准规范,加强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让“伪绿色”“假李逵”无处遁形。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用好碳交易的市场机制和绿色金融政策,使市场释放明确的信号,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绿色低碳发展集聚。在“自上而下”的顶层政策推动下,不断实现“自下而上”的市场积极反应,激发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画卷。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