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学研协同育人生态

陈 慧 2025-11-27 14:43:53

北京市西城区构筑“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现场发布最新科技成果4100多项……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成绩显著。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有力支撑。

根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去年全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高达2269.1亿元,校企共建的研发与转化平台总数近2万家,推动415家单位迈入“亿元级”转化行列,表明我国产学研合作正从“单点突破”迈向“体系化推进”的新阶段。在地方实践中,江苏省通过“双高协同”将以往零散的合作提升为有组织、系统化的深度对接,例如无锡高新区与江南大学基于产业与学科的高度契合组成创新联合体,在谈合作资金超13亿元;陕西省则以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基地入选省级试点,推动新能源领域产教深度融合,形成“研发—转化—育人”闭环;浙江省某地联合高校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累计培养人才252名,实现经济效益超12亿元。

不过,一些短板仍然亟待破解。一是协同目标存在错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一定的鸿沟,部分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脱节,学科设置滞后于技术变革;二是资源整合效能不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不健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通道不畅;三是体制机制壁垒尚未完全打破,跨主体的评价体系、资源共享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协同不深入、融合不充分。这些问题制约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综合效能,需在高校、企业、政府3个层面协同发力,通过系统性改革加以解决。

政府层面,强化统筹保障,完善协同发展制度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跨部门管理边界,建立教育、科技、产业主管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统筹资源配置,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将协同育人、成果转化等指标纳入高校与企业考核,形成“政策—资源—考核”三链耦合的保障机制。

高校层面,锚定需求导向,强化协同育人主阵地。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将企业技术标准、行业前沿动态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兼具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科研—教学—转化”联动机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参与技术攻关,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推动产学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此外,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将产学研合作成效、成果转化贡献纳入考核,激发教师协同参与的内生动力。

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开设订单班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岗位与实践平台。联合高校共建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借助高校智力资源突破发展瓶颈。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将参与校企合作的投入纳入成本核算,对贡献突出的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