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乡村”中的人文经济学

曹 林 2025-11-27 07:14:31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文化是一种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费孝通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中国”曾意味着一种需要摆脱的“物质匮乏状态”;而在当下,乡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种意义象征和精神归宿,焕发着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交融激荡的新活力。那么,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是以何种深沉而看得见的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呢?

  今天的乡村,一幅幅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图景正徐徐展开:湘西苗绣传承人将纹样数字化,通过3D打印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家居;宜兴紫砂陶艺大师开设云端工坊,让千年窑火在直播间熊熊燃烧;福建土楼的夯土墙内,响起摇滚音乐节的热闹喧嚣;陕北窑洞的剪纸艺术,登上了巴黎时装周……在这些图景中,文化与现代数字技术、直播平台或国际范儿相融合、同乡村产业相结合,形成某种具象产品或发展成果,在生产景观中呈现,推动着各行各业发展,并在文化自信中形成多重的再生产。文化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乡村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曾几何时,乡村在人们眼中是相对落后的地方。如今,“科技+田园”的混搭美学让乡村“活”起来,乡村旅游农家乐、丰收节农产品直播、“村晚”“村超”“村BA”走进大众生活,乡村的多元价值被源源不断发掘出来。有人说,数字时代让直播成了“新农活”,网络成了“新农田”,手机成了“新农具”,重构了乡村的“人、货、景”——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媒介技术,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文化的力量。

  文化提供了一种“看”的方式,为乡村塑造着更深层次的“被看见”:让绿水青山的田园生态被看见,让“从前慢”成为一种乡愁被看见,让农耕民俗成为文化新民俗被看见,从而建构起现代人对乡村“诗和远方”的想象。如果看直播的人对乡村缺乏“诗和远方”的文化共鸣,直播的人缺乏乡村特色的文化表达、缺乏深沉的文化精神、缺乏对乡村的温情敬意,这种“看见”与“被看见”是无法完成的。现在,乡村振兴被越来越多的人当成乡愁乡思去看、勤劳淳朴去看、特色美味去看、非遗传统去看、网红打卡去看、童年记忆去看、悠远历史去看……正是文化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现实生活中,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的场景愈发丰富多彩。今年5月的岭南荔枝季,茂名乡村凭借“一颗鲜果”的直播场景,让千年荔枝文化风靡全国,本地人也由此看到了寻常生活的不寻常;国家级非遗潮汕英歌舞以“中华战舞”为载体,推动传统文化从民间艺术升级为全民文化IP。乡村富起来了,文化更有吸引力了,这形成一种对人文和经济的深层滋养。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曾是一座“挂”在山崖上的古村,如今,当地打造“一起来晒秋”的文化景观,让这个一度面临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空心村”成为出圈的“网红村”,其品牌效益让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之前的3500元提升至5.6万元。越来越多的当地年轻人看见“晒秋”的文化活力,在重新打量村落后回归村落,也见证了乡村文化自信的提升。

  面对农、文、旅深度融合带来的丰富人文景观,很多人都感慨:原本认为乡村发掘文化内蕴、发展文旅产业,至少要有一座好看的山、一个著名的湖,但是现在可能一句唐诗、一幅古画、一个历史人物,就可以打造出一个火爆的IP。这种“打造”不是无中生有地编故事,而是一种文化的再认知、再发掘和再生产,即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能力对自身文化进行充分发掘,并以此为根、自信进行的文化再生产。

  经济有了文化作为润滑剂,形成一种往返流转的文化经济再生产循环。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驱动着乡村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中形成多重的再生产,又源源不断地为乡村带来更多经济附加值,创造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经济繁荣与人文鼎盛的生动局面。这种文化与经济互动,蕴含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辩证法,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乡村已不是过去的乡村,文化必然会是再生产后升级的文化。游客看乡村、乡村看自己,乡村看世界、世界看乡村……正是多重的“看见”与“被看见”,塑造着新时代的乡村新貌。乡村有了新的卫生文化、娱乐文化、健身文化、咖啡文化、新民俗文化、农耕集会文化,这些充满活力的新文化新风尚,彰显着现代乡村的人文经济气息。

  人不仅是“经济人”,更是文化的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人文经济学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生动实践,也是一个看见完整的人、发掘完整性的过程。实际上,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掘文化自信,正是一种追寻完整性的努力,包括有根的完整性、幸福的完整性、自然体验的完整性、生命意义的完整性。人文之“文”,就是让人获得意义感的那个整体。那些带着文化故事的农产品、富有文化特色的农耕方式、饱含文化诗意的田园意象,正不断推动着乡村文化和经济共通共融,描绘着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精彩篇章。

  (作者曹 林 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