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6 21:06:17
126家困境企业通过重整程序得到挽救,商事案件平均结案时间压缩至62.2天……11月26日,北京法院公布近年来“法治答卷”,通过持续提升司法质效,保障经营主体高效解纷,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今年7月21日的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最高人民法院提出,通过引导“可重整不清算”等措施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做实定分止争,并提出重点聚焦推动规范设置若干破产法庭,以解决破产案件增幅大但审判力量较弱、审判周期较长、配套制度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
“办理破产”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如何完善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支持企业重整再生?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艳红介绍,北京法院加强制度供给,着力完善破产管理人制度,进一步健全破产办理工作规范。对于债权债务关系明晰、财产处置较为简便的案件全面适用快审程序,实现市场主体的高效、有序退出。
市场化精准救治,有利于激活企业再生动能。北京破产法庭于2019年1月30日挂牌成立。据统计,六年来,北京破产法庭共新收案件12603件,审结案件11010件。其中,北京破产法庭通过司法重整程序成功挽救126家困境企业,引入投资逾1580亿元,化解债务8400多亿元,维护企业集团体系内1000多家企业持续运营。
“本着‘应救尽救,应救快救’的原则,我们加快识别可予救治的困境企业。”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忠勇举例说,对于专精特新企业、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上市或挂牌的中小微企业等,推定其具有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能,确保破产保护程序及时启动;对于相对简单的重整、和解案件,依法简化环节,适用最短期限,为企业量身打造快速挽救机制,帮助其第一时间回归市场。

此外,北京法院还推出系列举措,强化产权保护,打造商事争议解纷优选地,包括与工商联建立优化营商环境协作机制,引入专家参与审判、执行全流程调解,助力企业纾困和信用修复;高标准建设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在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设立巡回审判点等,优化经营主体解纷体验,维护市场良性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李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