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构建非遗传承创新与文商旅融合发展新范式

杨学聪 2025-11-26 16:38:48

11月26日,由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三年成果展暨东城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资源对接大会”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非遗焕新 价值共生”为主题,全面呈现了在“植根中华文明、聚焦高质量发展、坚持守正创新”理念指引下,东城区在非遗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方面的探索实践,构建起非遗与文商旅等多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平台。

11月26日,“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三年成果展暨东城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资源对接大会举行。杨学聪摄

东城区是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不仅有故宫、天坛、大运河、中轴线这样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更有着绚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城区非遗代表性项目达225个,居北京全市首位。“十四五”期间,东城区不断健全非遗保护制度建设、持续推动“非遗+”业态融合、积极搭建非遗项目展示平台,以“机制焕新、产品焕新、生态焕新”三大维度协同发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三年来,我们累计投入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奖励扶持了114个优秀非遗项目,今天的活动既是焕新计划扶持项目的成绩单,也是新起点、新征程上的任务书,”东城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些举措,我们推动非遗实现了从产品思维转向立体思维、从单打独斗转向百业共生的深刻转型,初步形成了非遗与百业共生共荣的良性发展生态。”

大会期间隆重推出了《东城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中英双语),精选42个适合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非遗项目。这是东城区首次以官方形式推出非遗推荐目录,标志着区域非遗资源整合进入新阶段。《推荐目录》除对非遗项目的分类介绍外,还推出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场所与体验空间,为文旅融合提供精准导引,标志着我们推动非遗从“技艺传承”向“创新发展”、从“文化遗存”向“融合共生”、从“深闺珍藏”向“时代风景”转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会议现场展示的“非遗焕新”文创产品。杨学聪摄

大会采用“1+1+1+N”模式,即一场启动仪式、一场资源对接、一场成果展示、一系列持续对接活动。在现场资源对接环节,北京面人彭、吉兔坊、北京珐琅厂等50余家非遗项目方,与建设银行、首都宾馆、国际饭店、区相关部门等50余家需求机构达成深度合作意向,共同探索非遗在消费升级、品牌建设、场景营造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京绣传承人毕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资源对接让我们看到了非遗创新的更多可能性。通过与其他行业的交流,我们正在探索将传统京绣技艺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的新路径。”完美世界产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乔婷婷表示:“作为业务线涵盖游戏、影视、电竞、教育等领域的IP全产业链开发的文化企业,我们在过往的案例中已经实现了与非遗的梦幻联动,这次对接会上发现的多个非遗项目都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我们将重点考察将其转化为数字内容的可能性,以期更好吸引年轻人的参与。”

会议现场展示的“非遗焕新”文创产品。杨学聪摄

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铁峰表示:“站在承前启后的新起点,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这座城市的烟火与温度。未来,我们要让非遗的古老基因在新时代焕新——通过活态传承,让传统技艺走进寻常生活,让传统美学浸润现代设计;要持续打造供需对接平台,让今天这样的精彩相遇成为常态,让每次创意碰撞都能生根发芽;更要让非遗成为有温度的文化使者,用当代语言讲述东城故事,让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这座古都的呼吸与心跳。让我们携手,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城市记忆,为古都文化注入青春的脉搏,让非遗成为世界了解东城、读懂北京的一扇窗。”

据介绍,未来,东城区文旅局将立足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等资源禀赋,持续开拓和丰富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创新市场化途径和机制,不断提升东城文化资源价值转化能力,继续创造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场景和生动实践。一是加强系统性保护,持续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机制;二是推动创新性发展,促进非遗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以价值共生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三是拓宽国际化视野,推动非遗走向世界舞台。通过持续努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