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内蒙古分公司推进对农直接采购

刘 慧 2025-11-26 14:12:05

眼下,内蒙古秋粮收购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中储粮内蒙古分公司在储备玉米轮换购销中积极推进对农直接采购模式,进一步拓展了储备购销渠道,实现了惠农增收与粮食安全双提升,助力兜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内蒙古近年来通过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单产提升示范工程及玉米生产者补贴等政策实施,有效推动土地流转,粮食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特别是玉米籽粒直收配套种植面积显著增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内蒙古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普遍面临种得出、不好存、售价低的产销衔接难题,粮食从田间到市场的循环还不够畅通。玉米收获时水分高、易霉变,种粮大户、合作社普遍缺乏烘干塔及仓储设施设备,收割后急于销售或依赖中间商代烘代存,导致议价能力不足、销售成本增加。同时,玉米收获后代烘代存再择机销售,带来二次落地、二次搬倒,造成粮食损耗。此外,大部分代存粮仍需依赖中间商或经纪人销售,流通链条长、环节成本高,集中销售时容易被压价。尽管有些农户与用粮企业开展订单销售,但在市场价格波动时往往出现违约情况,合作并不稳固。

中储粮内蒙古分公司和直属企业主要负责人带队走访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了解掌握其生产经营情况和售粮习惯,优先将“规模大、管理优、信用好”的合作社纳入合作范围,量身定制合作方案,协助解决售粮资质等技术问题,奠定精准合作基础。

在定价方面,中储粮内蒙古分公司提出“成本加成、参考市场、稳定收益”的定价机制确定收购价格,帮助农民稳定收益、稳定预期。中储粮内蒙古分公司负责人表示,通过这种合作方式,玉米收割后从田间不落地直接运到库里烘干整理入仓,减少了损耗、节省了销售成本、加快了资金周转,提升农民综合收益,达到让利惠农的效果。例如,通辽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中储粮直属库签订的销售合同价2090元/吨,经测算,该合作社吨粮田生产及运输成本为1739元/亩,销售价格完全能够覆盖生产成本且收益可观,亩收益达到351元,较去年同期代收代储收益高150元/吨,合作积极性显著提升。

针对合作农户,中储粮内蒙古分公司推行“前置化、便捷化”服务,将质检延伸至农户田间,提供保粮减损方面的技术指导,降低质量不达标返车风险。农户通过“惠三农”预约售粮,实现“收割即入库、入库即结算”。

目前,内蒙古公司7家直属企业已累计与26个种粮主体达成采购合作意向,市场“风向标”作用明显。中储粮内蒙古分公司负责人表示,对农直接采购,不仅得到种粮大户欢迎,对储备轮换和稳定市场也有积极影响。一是畅通农民售粮渠道,种粮农户稳收益。对农直采合作模式,有效打通了农民售粮堵点。通辽地区合作社与直属库合作,售粮价较深加工收购价高40元/吨,平均售价较市场高2%-3%,减少产后损耗3‰以上,实现了“价格+数量”双增收。二是拓展轮换购销渠道,储备企业稳粮源。直采模式实现了从田间到入库的全流程管控,避免了粮食二次落地可能带来的质量问题,从源头筑牢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基础。三是引领市场化收购,服务调控稳市场。储备轮换既是市场化购销,又要主动服从服务国家宏观调控需要。直采模式精准对接农户需求,价格的确定建立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有助于释放稳市信号、引导带动多元主体入市,提高社会化购销活力,促进区域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实现农户增收、企业控险、市场稳定的多赢格局。

中储粮内蒙古分公司负责人表示,内蒙古分公司将持续深化与种植大户的合作,巩固完善现有模式,密切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拓展规模化源头订单,搭建产前产后一座桥、贯通田间仓间一条链,持续深化为农服务,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