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优势壮大文创产业

​常绍舜 路 顺 2025-11-26 15:55:22

从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文具常年热销,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引爆年轻消费市场,文创产品已跳出景区纪念品的范畴,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新宠。国家文物局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达34.28亿元,同比增长63.7%。作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连接点,文创产业不仅是展现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更显示出驱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潜力。

我国文创产业呈现出创意驱动、跨界融合、生态赋能的鲜明特征。在产品创新层面,实现了从文物复刻到创意转化的跨越,不再是简单复制文物图案,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文化适配现代生活,如将非遗苏绣融入家居装饰、把古建榫卯结构转化为文具设计,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在产业形态层面,“文创+”跨界融合已成主流范式,“文创+科技”催生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其中VR技术让养心殿复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了沉浸式体验;“文创+旅游”推动丽江、乌镇等地打造场景化消费,让游客在非遗体验中完成消费转化;“文创+制造业”带动传统轻工业企业升级,形成从设计到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与国际文创产业相比,我国文创产业凭借文化底蕴与创新模式形成独特优势。日本文创以动漫IP为核心,虽然其产业链成熟,但文化内核相对单一,受众较为局限。美国迪士尼则以影视内容驱动,通过IP授权覆盖主题公园、消费品等领域,但文化表达偏重于商业叙事,且传统底蕴不足。而我国文创产业则构建起一个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参与体验为路径,实现全民共享的独特生态。例如,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文物修复盲盒,通过模拟考古发掘与文物修复流程,让用户感受历史厚重感。又如,敦煌“数字供养人计划”借助互联网让公众参与敦煌壁画的保护工作,形成了情感共鸣,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这种以现代场景和互动体验来活化传统文化的模式,实现了文化价值、情感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具有很强的差异性优势。

也要看到,在文创产业发展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创产业链上下游耦合不足,上游创意和市场存在脱节的情况,下游生产与销售模式不够灵活,导致产品难以和消费需求匹配,创新成果未能得到有效转化。未来,要在宏观政策、中观产业与微观企业三方面精准施策。

宏观层面,完善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体系。制定产业专项规划,明确目标、领域与布局,防范同质化竞争。优化财税支持,设立创新基金,对IP转化与产业链协同项目给予补贴与融资扶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产业层面,推动产业链协同与产业集群建设。贯通产业链条,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协同,并通过对接平台促进资源精准匹配。积极拓展“文创+”融合业态,以开辟产业新增长空间。引导资源向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实现集约发展,并建立行业标准与综合评价体系,引领文创产业迈向高质量轨道。

企业层面,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适配性。通过组建专业团队,联合高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深入挖掘文化IP内涵,结合现代审美创新,打造差异化产品。建立市场调研机制,依托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客群,实现以需定产。此外,还要加大技术投入,运用数字手段开发沉浸式、互动式文创,优化体验感,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