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6 06:43:55
近年来,产教融合持续升温。记者走访山东多所高校和企业发现,在校企合作意愿强、合作成效明显的地区,高校科研创新为产业注入活力的同时,企业的技术需求又反哺高校学科建设和科研转型,促进企业“上链”、人才“下沉”、科技成果“出圈”,双方形成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共同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然而,校企合作从“热度”走向“深度”仍有不小差距。实践中,部分合作仍停留在签约层面,专业优势和实训资源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动能;部分企业深度参与积极性不足,对合作效果信心有限;一些企业对研发投入周期和回报持谨慎态度,双方合作方向难以精准契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破解这一痛点,需要多方协同系统发力。
坚持系统推进,破解产教深度融合的制度性障碍。优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对政策工具的优化组合使用,促进创新生态系统中各相关主体的合作沟通,实现主体协同、制度协同、资源与环境协同,打通各类主体之间的要素流动壁垒,探索打造适应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底座。
坚持突出重点。高校科研资源丰厚,但要让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立足实际,围绕服务国家与区域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科研和企业需求,明确重点与方向。通过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服务等手段,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加入,探索建立多方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科研合作机制。在此过程中,科研评价要“量体裁衣”,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探索符合研究特点与规律的差异化评价机制。营造多元立体的科研激励生态,质量把控与模式推广还需同步强化。
坚持分层施策。打造创新生态系统,要满足多层次的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各地经济资源、教育资源并不均衡,高校要明确自身定位,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产教融合发展路径,从实际效果出发,完善运行机制,激发地方活力,推动不同地区形成错位互补的科研协同有机体。(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崔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