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5 13:04:15
11月24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红河州专场举行。据了解,“十四五”以来,红河州紧紧围绕“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开创发展新局面”这个总纲,聚力“九个破解”改革破题、发展“四个经济”增强发展支撑、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六项行动”提质增效,以思想的大解放、改革的新作为、奋斗的新气象推动争先跨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红河新篇章。
红河州委书记赵瑞君表示,“十四五”期间,红河州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州经济总量继2019年突破2000亿元后,2025年预计突破3000亿元、达到3100亿元以上,经济实力历史性地迈上了新台阶。产业投资占比从“十三五”末的42%提升至60%以上;实有经营主体超56万户,实有“五上”企业2184户,民间投资占比保持在50%以上。今年前3季度全州经济增长5.5%,增速位列云南省第一,经济增长贡献度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二,发挥了经济大州“挑大梁”作用。
产业结构更优化。红河州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攻坚行动,5年农业投资累计达1372亿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894户,水果、蔬菜、禽蛋产量和家禽出栏居全省第一,中药材产量居全省前3,推动咖啡产业链式发展,“红河蓝莓”单品产值超百亿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增至34件,红菜、红果、红花、红米、红畜、红酒、红糖、红药、红茶“九红”品牌知名度不断打响。红河州拥有34个工业大类、85个工业中类、135个工业小类,大力发展“绿电+先进制造业”,招引落地魏桥集团193万吨低碳铝项目(一期),建成全球首个电解铝AI智能系统,吨铝电耗较行业均值低500千瓦时,树立电解铝行业新标杆。
基础设施更完善。全州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万公里,较“十三五”末增加4400公里,建成并开通全国民族自治州首条城际高铁,红河蒙自机场具备通航条件,13县市“县县通高速”成为现实;完成水利投资超360亿元,累计建成水库502座、总库容达12.06亿立方米;建成省内首个高原山地百万千瓦级永宁风电场,搭载全国首台700兆瓦先进燃煤机组的红河电厂扩建工程成功并网发电,成为红河流域首个千万千瓦级综合能源基地。
区域发展更均衡。红河州统筹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十三五”末的47.7%提升至51.3%。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4.6%,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5.2万套、老旧小区改造1133个。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达98.1%、66.6%,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6.7个、33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9.6%、35.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共同富裕的基础不断打牢。
近年来,红河州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预计今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9000万人次,旅游总花费超千亿元。红河州委副书记、州长罗萍表示,“十四五” 以来,红河州致力于打造云南旅游新方向,持续擦亮红河文旅靓丽名片,以“四个聚焦”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聚焦业态创新,力促消费动能释放。红河州锚定“千亿级产业”目标,全力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十四五”期间,共完成文旅投资近400亿元、项目近900个。全州A级景区总数达51个,其中4A级景区22个;新增文化和旅游新业态企业55家。深化资源、模式、业态“三融合”,倾力打造“北回归线上的旅居走廊”,建水碗窑村、弥勒小河边村等入选首批“旅居云南”高质量试点。
聚焦品牌效应,打造经典剧目。红河州坚持传承地方文化、传递时代声音,全力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力作。5年来共创作文艺作品567个,获得各类奖项173个。原创民族音乐剧《阿者科》、舞蹈《千年紫陶》等20余部作品获得省级奖项;原创舞蹈《云上梯田》获第二十届“群星奖”。
聚焦遗产保护,守牢文脉传承。元阳哈尼梯田创下全球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三遗产”纪录,“旅游+紫陶”模式获评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创新案例。
聚焦品牌引领,擦亮文旅名片。元阳阿者科村获评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红河文旅实现从“云南知名”向“全国出圈”跨越。
罗萍表示,红河州将持续做强做优文旅融合大文章,不断提升“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影响力,让文化旅游真正成为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