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企科技创新底气更足

□ 本报记者 吉亚矫 2025-11-24 06:45:19

工人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泸天化现代农业示范园管理立体种植的草莓。廖胜春摄(中经视觉)

新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新疆农业博览园智慧农业科技馆内,工作人员正在管护蔬菜。陶维明摄(中经视觉)

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跃升至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入世界第一方阵……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越来越多企业走向农业科技创新的舞台中心。

农业农村部近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大力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现场会,强调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制度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深入实施“百千万”农业科技企业培育工程,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怎么推

“论文专利多、产业转化少”曾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如何打通科技创新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强调,要支持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深度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决策,更多承担国家农业科技攻关任务,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发挥好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建立梯度培育机制,支持企业承担农业重大科技项目,集聚高能级平台、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为企业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农业科技企业培育库已经上线试运行,将农业领域中创新能力强、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吸纳入库,“一企一策”闭环式推进解决农业企业实际问题。培育库集成政策发布、成果转化、项目路演、挂牌交易、融资对接等功能,目前已入库2600余家农业科技企业,涵盖种业、农机装备、种植养殖、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5大领域。

全国成立了一批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白羽肉鸡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大肉类消费品,然而,我国白羽肉鸡种源曾长期依赖进口。福建圣泽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罗平涛介绍:“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公司突破国外育种技术封锁,自主培育的‘圣泽901’白羽肉鸡配套系,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产学研协同发展对加快种源突破起到重要作用。企业联合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顶尖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围绕前沿技术开展合作。同时,企业提出亟待攻关的问题,整合高校科研力量,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好满足了老百姓对优质动物蛋白的需求。

据介绍,参与农业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已占到参与单位总数的一半。全国已经成立了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等一批由企业牵头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这些平台针对以往农业科技创新中可能存在的单打独斗、产学研脱节等问题,有效地汇聚资源、对接需求、协同力量。

韩俊表示,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把培育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放在突出位置,研究制定系列支持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用心用情用力帮助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企业怎么干

走进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一大批原创成果在展厅集中展示,高成长性企业在这里生根发芽。

企业天然贴近市场、更精准了解市场需求。生命科学研究常受制于植物基因研究效率低下等行业痛点,伯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遗传转化技术能为35个以上物种提供标准化、规模化的技术服务。伯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李阳介绍,公司打造的高通量功能基因研究与应用服务平台,不仅大幅提升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效率,更构建了覆盖多组学分析、分子育种等环节的一站式服务体系,赋能近万家科研机构与企业。

“我们坚持做社会急需的,不做市场已有的产品。根据项目需求,灵活进行自主研发或者是联合高校研发。研究成果为市场而生,能较快被市场接纳。”李阳表示,未来公司将重点推动农业与健康结合,向“吃得健康”迈进,大幅提高农业附加值。

为打破国外生物制品垄断,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金梅林院士团队联合成立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危害生猪健康养殖的重要疫病致病机理、诊断技术、防控产品创制开展科技攻关,多个猪用疫苗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联重科副总裁卢青介绍,中联重科依托工程机械领域积累的研发、制造、管理及人才优势,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农机板块的资源投入,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在新能源、数字化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包括混合动力大马力拖拉机、智能驾驶插秧机、国产大喂入量收割机、绿色烘储解决方案等在内的高端、智能、绿色产品矩阵。

政策引导与市场牵引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加速释放。《2024中国涉农企业创新报告》显示,我国涉农企业创新指数连续5年稳步增长,创新投入能力持续提升。

服务怎么帮

创新链离不开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环环相扣的配合。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需要培育壮大企业梯队、搭建创新平台、完善金融支撑,形成一整套针对性举措,激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各地充分发挥创新策源优势,积极搭建农业产业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应用。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成果转化体系。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承担着服务全省农业的创新引擎、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孵化器、“中国种都”重要承载地三大职能。

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引进高端人才团队,打造农业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瞄准智能农机装备、土壤改良、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与重点科研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成立长三角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江苏省智慧农业研究会和多个高价值产业联盟。落户科研实力强、市场前景广的农业总部型企业、高科技企业100多家。

为缓解企业缺少高层次人才的难题,今年7月,首批从农业农村部部属“三院”遴选出的“科技副总”入驻44家农业科技企业,实现产学研一体联动,助力成果转化。

农业技术的研发周期长、回报周期长,如何破解企业“资金缺、融资难”?多家银行机构推出多种中长期信贷产品,为农业科技贷款量身打造绿色融资通道;农业科技金融高端对话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地举办,让农业、科技、金融三方主体共同探讨资本如何更精准地支持创新。

中国农业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农业银行创新发布“农业园区科企贷”专属产品,并通过“农机贷”服务模式支持农机研发、购置和设备更新。下一步,将聚焦粮食安全、种业振兴、农机装备和设施农业等领域,为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壮大提供金融支撑。(经济日报记者 吉亚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