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绿色转型培育增长新动能

2025-11-26 07:09:32

湖北是长江干线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沿江曾集聚大量重化工企业,仅宜昌沿江1公里范围内就有134家化工企业,荆州、武汉等地类似,面临“化工围江”困局。部分企业环保设施简陋,粗放式生产引发污染,废水直排长江、固废堆积岸线,导致长江干支流总磷浓度超标,鱼类资源量较20世纪80年代下降70%以上。部分江段水质恶化,水生生物锐减,生态功能退化,过度开发导致岸线硬化率超60%,湿地面积较20世纪50年代减少约40%,江豚种群数量一度急剧下降,洪湖等湖泊水质降至Ⅳ类以下。与此同时,化工产业占全省工业产值近20%,荆州、宜昌等地对化工税收依赖度超30%,产业转型面临诸多挑战。

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湖北着力推进系统性变革,通过产业重构、生态修复、制度创新、科技赋能等举措,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是加快产业重构,从“化工围江”向“绿色沿江”转变。2018年湖北实施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以来,截至2024年,沿江1公里范围内关停化工企业165家,搬迁改造387家,腾退岸线163.5公里,长江岸滩岸线生态复绿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推进园区加快集约化转型,全省合规化工园区减至41家,推行“一园一链”模式。各园区普遍建立了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较转型前提升60%以上,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广泛使用。新兴产业培育方面,生物医药产业链加快形成,武汉光谷生物城、宜昌生物产业园等集聚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出多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电子化学品产业瞄准高端芯片制造,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向高端化迈进。在化工领域,建成12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在绿色催化、废水深度处理等方面突破技术难题30余项,获得专利100余件,为产业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实施生态修复,从“末端治理”向“系统修复”转变。全省实施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以来,修复岸线超900公里。例如,武汉青山江滩、宜昌卷桥河湿地等生态廊道加快建设,形成150公里绿色岸线。荆州柳林洲“关改搬转”27家化工企业后,建成1200亩生态公园,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成为江豚的栖息地。推行河湖长制与小流域综合治理,汉北河通过拆除围网、底泥清淤等措施,加强流域治理,张家湖水质稳定在Ⅲ类,鸟类种类增至80余种;洪湖拆除18.7万亩围网,通过增殖放流恢复生态,再现“浪打浪”的美景;沮河流域推广“蛙稻共生”模式,农药使用量减少90%,亩均收益超万元。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建立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恢复湿地25万亩,为江豚提供了良好栖息繁衍地。

三是强化制度创新,从“被动整治”向“主动防控”转变。出台《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湖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推进方案》等文件,划定3个一级流域、16个二级流域管控单元,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落地落实。湖北是我国重要的磷化工生产基地,2022年《湖北省磷石膏污染防治条例》施行,推进磷石膏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能力1740万吨/年,综合利用率达65%,磷化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初显。2021年,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鄂绿通”启动,整合企业环境数据,累计发放绿色贷款超3000亿元,支持“长江三峡1”号纯电动游轮等项目。鄂湘赣三省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长江班列+汉亚直航”国际多式联运通道开通,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是推进科技赋能,从“单兵作战”向“协同联动”转变。面对传统产业转型压力,湖北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构建“监测—治理—转型—协同”全链条解决方案,推进工业固废资源化、生态修复智能化和产业升级数字化,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以宜昌市为例,该市磷化工产业基础雄厚,坚持前端减量、中端提级、末端应用、全程治理,推动磷石膏综合治理,通过研发磷石膏制水泥缓凝剂、路基材料等技术,综合利用率达71.6%。同时,针对磷矿运输污染问题,启动“零碳货运走廊”项目,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减少,矿石分选精度达95%,“源头替代+过程管控”模式广泛应用,实现了绿色开采与资源高效利用有效结合。

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需在优化跨区域要素流动体制机制、拓展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等方面持续发力。要以科技创新筑牢产业根基,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强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能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制度创新激活流域发展动能,深化全流域综合治理和跨区域协同机制,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跨区域碳市场联动等领域先行先试,探索生态资源权益市场化交易新模式;推动数智化赋能,重塑治理体系,构建“空天地水”一体化监测网络,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与产业决策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