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7 10:04:41
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沿江各省市践行新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在绿色转型、创新驱动、协同发展、成果共享等方面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一是制度先行,筑牢绿色发展根基。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是规范开发行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绿色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长江经济带产业基础雄厚,绿色发展是产业升级、挖掘新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明确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长江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有量等空间管控指标,从国土空间布局角度为绿色发展筑牢根基。在政策激励与制度约束下,传统产业加速“绿色蝶变”。例如,浙江省湖州市在全国率先构建形成“市、区县、园区、工厂、产品”五位一体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开展规上企业绿色工厂星级管理和规下企业“美丽工厂”创建行动。20年来,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1895家增至4254家,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48%,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坚持底线思维,夯实制度保障,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二是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科技创新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引擎。推动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既是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绿色低碳转型趋势的重要举措。传统产业要通过创新打破技术壁垒、重构发展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全球产业分工深度调整背景下,通过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长江经济带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汇聚创新要素,重要节点城市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依托跨行政区划的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整合要素资源,形成了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的良性循环,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凸显。沿江各省市出台相关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创新创业。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是协同共治,区域联动提升发展效能。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加快发展”“拓展流域经济等模式”。行政分割易导致治理“碎片化”,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区域协同,是提升发展效能的重要路径,协同共治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推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协调对接,推动各区域合作联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施一系列制度创新,为跨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自2012年以来,浙皖两省接续开展了三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形成“新安江模式”,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该模式已在20多个省份复制推广。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在协同创新领域持续深化合作,涵盖沪苏浙皖的九城(区),已共建16个产业联盟、15个示范园区,形成“联盟+基地+园区+基金+平台”跨区域合作体系,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区域联动持续释放乘数效应。协同联动,形成治理合力,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入推进,政策红利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与民生福祉。2024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逾63万亿元,同比增长5.4%,占全国比重超4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质量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作者系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兼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