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战峰:协同共治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2025-11-25 08:36:38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覆盖沿江11省市,生态地位突出。长江流域拥有全国1/3水资源和3/5水能资源储备总量,河湖、水库、湿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0%,森林覆盖率达41.3%,分布有全国约51%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3%的淡水鱼类以及39.7%的珍稀濒危植物。长江经济带覆盖约21%的国土面积,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超46%,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然而,长期粗放式发展曾使得长江不堪重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凸显。从长远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提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原则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沿江省市和有关部门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责任体系,强化长江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共治,发展方式发生重大变革,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取得重大成就。

一是水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大力推进污染源头治理,累计整治沿江排污口超万个,拆除非法码头数百座,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大幅提升。2020年以来,长江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2024年长江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达98.6%,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富营养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二是生物多样性加速恢复。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全面禁渔以来,水生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2021年至2024年,共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多年未见的鳤鱼重现长江,江豚在鄱阳湖、九江段频频现身。三是绿色发展动能澎湃涌现。生态优先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例如,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巴陵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整体搬迁至绿色化工产业园,占地面积减少1/3,用水总量减少70%,产能大幅提升,并带动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由长江干流乌东德、白鹤滩等大型水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2024年累计发电约2959.04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892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4亿吨,有力支撑能源绿色转型。九江港口加快岸电改造,推广船舶污染多元共治模式,纯电动游轮、岸电设施覆盖,物流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四是生态空间格局持续优化。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矿山修复、湿地退耕及岸线复绿,长江岸线生态功能显著增强,防洪减灾体系与地质灾害防控网络不断完善,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在治理实践中,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探索科学有效的发展模式,为重点流域治理与区域绿色转型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强化流域统一规划与协同共治。以《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长江经济带—长江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等为引领,构建“流域—区域—市县”规划体系,建立省际河湖联防联控、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执法联动,通过协同共治破解跨行政区协调难题。

推动沿江化工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型。湖南省临湘市着力破解“化工围江”难题,通过评估企业技术水平与转型潜力,关闭低端产能,引导高端企业搬迁至合规园区,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分类施策腾退化工企业。新园区推行“禁限控”准入目录,企业通过自动化、数字化改造降低能耗水耗,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腾退土地复绿建设生态廊道,并布局新兴产业,打造38.5公里最美长江岸线。

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以湖北省为例,石首市通过“鸭蛙稻”种养模式探索平原地区生态修复路径,化肥减量约46%、农药减量90%以上,稻米获得绿色产品认证,亩均增收千元,石首农田生态系统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孝感市统筹保护与发展,长江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通过“猪—沼—菜”模式发展生态农业,粪污制沼气发电供热、沼液还田培肥,结合豆科作物固氮改土,试验“南果北种”助力农民增收,该模式可推广至水库移民安置区及面源污染重点治理区。

创新市场激励政策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江西省九江市为例,该市将排污权储备类别拓展至8项污染物,累计出让排污权105宗4088.72万元,以市场杠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重庆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探索水权、碳汇交易试点,通过能源与排污联动监管推进近零碳园区建设,超额完成减污降碳目标;同时挖掘长江文化与生态景观价值,发展生态旅游、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康养等业态,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持续投入能力显著增强。

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成效显著,但生态系统恢复需久久为功,要持续推进跨域治理,加快“厂网河湖岸一体化”模式全域覆盖、推广“两山”转化与绿色金融融合路径,将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作者系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