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打造高原马铃薯“黄金链”

拓兆兵 2025-11-23 19:33:12

稿件详情

青藏高原农作物收获季比内地要迟,进入11月,已是寒意深重,但青海省海东市的马铃薯加工产业,呈现出与此相反的热度。

海东市乐都区青海胜道薯业有限公司的生产加工车间自动化流水线上,一颗颗圆润饱满的马铃薯经过清洗、去皮,被送入油炸工序,化身为畅销市场的薯片产品。“我公司一期项目总投资8600万元,其中江苏青海东西部协作资金1170万元,今年3月投产。截至10月底,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该公司总经理江元宝向记者介绍,“我们还与美团旗下‘快乐猴’品牌达成深度合作,签订了每年6000万元的供应协议。”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开展农产品保底收购,形成“农户生产+工厂收购”闭环模式,实现“点对点、一站式”运输销售服务。项目全部运营后,直接创造就业岗位110个,年收购马铃薯2万吨以上,带动超3000户种植户稳定增收,甜玉米、胡萝卜订单收购预计带动周边区域15个村700户种植户增收。

在青海等地,马铃薯被称作洋芋,也被称为增收致富的“金蛋蛋”。海东市地处青藏高原过渡带,平均海拔约2200米至2400米的冷凉环境,天然抑制病虫害。高海拔造就了纯净的生长环境与很大的昼夜温差,利于干物质积累,长日照与强太阳辐射强化了光合作用,铸就了马铃薯薯形规整、口感沙糯、淀粉含量高的卓越品质。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青海威思顿薯业集团,一颗颗高原马铃薯正沿着现代化生产线完成华丽变身,升级为优质淀粉,走向国内外市场。该公司负责人王东平说,威思顿薯业与周边农户签订保价协议,优先收购当地马铃薯,构建起“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一个企业托起一个产业。“我们年加工能力达27万吨,可以消纳整个互助土族自治县农户产出的马铃薯。”王东平说,这一产能确保了企业原料的稳定供应,也为当地马铃薯种植提供了坚实保障,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马铃薯是大宗农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如何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优良品质是关键,除了自然禀赋好,离不开科技赋能。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微型薯“雾培法”繁育中心,温室苗床绿意盎然。掀开幕布,雾气缭绕的根系上挂满了直径1到3厘米的微型薯。“雾培法的核心原理,是将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营养雾化,直接均匀地喷洒在裸露的根系上。”互助土族自治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主任吴朝平说,这项技术单株结薯量可达20到40粒,最高超过80粒,产量是传统方法的20倍以上,具有高产、低成本、易管理等优势。

海东市是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等产业“四地”建设的排头兵,从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品牌销售,海东市马铃薯产业已形成一条完整的高原特色产业链。这条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含金量十足,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助力高原优品走向广阔市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