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3 19:27:18
初冬时节,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草原一片金黄,成群的牛羊如珍珠般散落在广袤的草场。“以前养羊一年到头都得在草原转,现在不一样了,科学养殖让羊的出栏时间缩短了两个月,收入提高了,羊也更壮实了。”牧民才让三智感慨道。
这场变化的背后,是海北藏族自治州全面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转型。当地立足高原特色畜牧资源,推动牲畜养殖由传统天然放牧逐步转向舍饲与半舍饲相结合的模式。截至目前,该州已累计投入资金6.74亿元,建成牦牛藏羊规模化养殖场74个,牲畜存栏量达37.26万头只,年可出栏22.36万头只。通过科学分群、品种改良、精准饲喂和疫病防控,牲畜出栏周期平均缩短2个月,出栏体重提高15%,母畜受孕率和幼畜成活率也显著提升。
在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海北藏族自治州积极探索“养殖—废弃物—种植—养殖”的生态循环模式。规模化养殖场将畜禽粪污加工为有机肥,用于周边种植业,形成绿色闭环。目前,海北藏族自治州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90%。舍饲半舍饲模式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规模养殖场存栏牲畜相当于核减38.87万羊单位的天然草场放牧量,使3.59万亩草畜平衡区草原得以休养生息。
作为国家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海晏县在2024年至2027年规划期内计划总投资3.3亿元,系统推进牧草种植、标准化养殖等五大工程。2024年至今,已投入1.9亿元,建成1.5万亩禾豆混播与高产稳产饲草基地、140处藏羊牦牛生态牧场等25个项目。通过藏羊种畜场改扩建、建设藏羊和牦牛繁育基地、发展藏羊核心群等举措,全县持续强化畜牧科技推广应用。“户繁场育”“暖季放牧+冷季补饲+高效养殖”等模式广泛推广,带动养殖收益提升25%,参与农牧户年均增收6000元。
产业链延伸与品牌建设也为传统畜牧业注入新动能。自2019年获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来,海晏县加快构建“种养—加工—销售—休闲”一体化产业链,累计投入9000多万元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今年启动融合发展配套设施项目,推动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2%。“青海湖羔羊”“金银滩羔羊”等区域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通过订单式销售模式,已在省外设立直销门店18家,成功进入上海、重庆、广州等重点市场,累计输出藏羊、牦牛39.4万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