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3 19:33:19
不久前,上海宣布总体完成“拎马桶”改造任务。与马桶“斗争”的历史,虽然是上海城市发展史的一个小切口,但也生动地照见了这座城市的大民生。
这场跨越三十载的民生实践,不仅改写了老上海的生活图景,更以 “一平方米” 的突破,诠释了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的深刻内涵,成为超大城市更新与民生改善的生动范本。
一平方米的困境:老上海的 “难言之隐”
“以前天不亮就得拎着马桶到公厕倾倒,冬天冻得手发麻,夏天异味环绕,遇上雨天步步难行。” 在上海静安区彭浦新村生活了 38 年的张翠英,回忆起过往生活满是苦涩。彭浦新村位于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城区,高楼大厦的现代繁华与简屋陋室里的 “如厕难” 形成鲜明对比,这正是上海很长一段时期里部分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上海 “拎马桶” 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一方面,老城区最初的基础设施条件和设计存在先天不足,大部分老旧石库门建筑在建造之初就没有专门设计卫生间,往往一个弄堂只有一个公共厕所;另一方面,人口密度大、居住面积小加剧了这一困境。上世纪 90 年代初,上海人均居住面积仅 6.6 平方米,数十万户家庭甚至低于 4 平方米。
黄浦区进贤路 138 弄 84 岁的邵宁骅老人,在 9.6 平方米的房间里住了大半辈子,“拎着马桶每天跑几趟倒粪站,年纪大了真不行,早些年也想过自己装马桶,但个人实在没有能力”。76 岁的程金鑫在黄浦区贵州路 14 平方米的家中生活了 70 余年,自他记事起,凌晨 4 点 “倒马桶嘞 ——” 的喊声就是弄堂里的固定序曲,粪工拉着大板车走进里弄,街坊们赶紧把马桶提到楼下,天亮后再取回刷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生活状态不仅关乎生活便利,更影响着居民的尊严。
绣花功夫破局:多元解法点亮安居梦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成为上海持续推进旧区改造的根本遵循。
破解 “拎马桶” 难题,难在分散 —— 上海市下辖 16 个区均有分布;难在协调 —— 千家万户诉求千差万别;难在技术 —— 逼仄空间加装厨卫如同 “螺蛳壳里做道场”;难在保护 —— 部分老建筑为文物保护点,不能破坏历史风貌。面对这场系统性、综合性的 “大考”,上海坚持 “一区一策、一项目一方案、一户一档”,探索出多元改造路径,用绣花功夫回应民生期盼。
在改造中,通过群策群力,有的通过户内加装让居民原地圆梦,有的通过户外加装实现空间焕新,有的通过原地焕新实现全面升级,还有的通过异地焕新与抽户腾地破解特殊难题。虹口区四川北路 1543 号 90 多岁的徐奶奶,家住 20 世纪 20 年代建造的里弄房屋,一直使用手拎马桶,需沿四川北路走近 10 分钟到隔壁弄堂倒粪站。徐奶奶家的情况,虹口区永德居委会的干部一直牵挂着。永德居委会干部曹燕在遭遇 3 次婉拒后仍不放弃,发现徐家闲置的大衣柜腾挪后可安装马桶,便协调第三方公司搬走衣柜,针对临街无法安装污水管的问题,确定安装电动马桶,还贴心加装挂帘保护隐私。“真的感谢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想尽办法帮我们家解决了大问题!” 徐奶奶的儿子感动不已。这种 “原地不动、户内新增” 的模式,让居民无需搬离,生活习惯不用大幅调整,隐私性、便利性和舒适度拉满。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不少老建筑,上海在保护中更新,让文脉与民生共生。黄浦老城厢作为上海城市根脉,贵州路街坊位于核心区域且为历史风貌保护区,云中居民区郭爷叔和王阿姨两家想装马桶却无排污条件。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峻和施工方多次勘探,摸索出 “抽户改造” 方式,置换 1 楼房屋改造成独立卫生间,守住了老建筑的历史韵味。
民心所向为要:共治共享绘就幸福图景
解决 “拎马桶” 问题,看似是硬件设施改造,本质上是关乎民心的重大工程。
从 “政府要改” 到 “居民要改”,内生动力是关键。上海静安彭浦新村彭一小区有2110户居民,面积最大110平方米、最小仅7.5平方米,不规则房型达282种,是上海拆除重建改造项目中建筑体量最大、居民户数最多、情况最复杂、改造难度最高的小区之一。街道旧改办主任须炳荣带着设计团队,花两个月逐户测量每个房间、壁橱面积,了解居民家庭情况,历时1年修改几十遍设计稿,将282种房型归并为94种,让家家户户都有了独立卫生间。20年来,他记满十余个笔记本,装下了每个项目的难点痛点和居民诉求。
将心比心,用真诚化解心结。上海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复兴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兴安和联合工作组,随身带着卷尺,走到哪量到哪,“精打细算辟出安装马桶的‘1 平方米’”。黄浦区小西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顾佳怡感慨:“实践中提炼出的党员带头、邻里劝说、将心比心等工作方法,核心就是把老百姓放在最重要位置这个‘心法’。”
目前,上海仍有几十户居民因房屋使用较少或个人习惯放弃改造,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城市更新和房屋安全监督处具体负责人徐昌健说:“如果这几十户后续想装,我们也会立刻加装。”
30 余年攻坚,成果斐然。从 1993 年的 80 万只手拎马桶,到如今仅剩两位数的存量,上海用坚持与智慧,让 “一平方米” 的幸福照进现实。
如今,上海的清晨,老弄堂里再也听不到倒马桶的声响。这 “一平方米” 的蜕变,是中国式现代化中民生温度的鲜活注脚。从上海的旧区改造,到北京的 “出门见绿”、福州的 “百里水上福道”,神州大地上,一座座城市正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城市更新,久久为功,更多 “难言之隐” 正被破解,更多民生梦想正被点亮,让城市更美,人民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