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3 09:24:18
11月21日,由中信银行主办的第三届“信·新”品牌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上,中信银行重磅发布《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这是中信银行连续第四年发布该系列《报告》,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居民养老财富管理行为和非金融服务需求,深入探讨金融产品创新与养老服务融合模式,同时吸收国际经验,力求为我国养老金融发展提供观察视角和实践经验。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高成运表示,《报告》提出的“中信方案”为行业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期待我国养老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同频共振,为探索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高品质养老生活需求贡献更大力量。
此次《报告》由中信金控、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指导,中信银行携手集团子公司共同参与调研、分析,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面访的方式,共获得10137个有效样本,涵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岁及以上人口。
中信银行调研发现,近年来居民养老规划意识总体增强,而且行动意愿更为积极。调研数据显示,今年受访者普遍认为37岁左右是启动养老规划的较好时点,与2024年和2023年保持一致,说明受访者启动养老规划的平均年龄趋于年轻化且整体稳定。年轻群体的观念转变尤为显著:2023年18岁至34岁群体中78%受访者认为自己“还年轻,不着急”,2025年这一比例显著下降至47%。养老规划的重点正从“是否需要做”转向“如何去做”。《报告》指出,受访者不仅养老规划意识总体较强,而且行动意愿普遍积极。5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85%每月均有养老规划。
近年来,低利率环境下金融资产增值放缓,叠加人口长寿化带来的养老资金需求增加,促使居民养老投资从“只求安全的单一储蓄”向“多元资产配置”转变。在这一背景下,金融产品供给持续扩容,例如,个人养老金账户新增纳入国债、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三类产品,商业养老金产品的创新丰富了临退休人群养老规划配置的品类,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至全国,信托直付养老社区新模式也在积极探索,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产品选择。
调研发现,受访者对养老金融的核心诉求,已从“资金保值增值”延伸至“金融+健康、照护、文化休闲”的全方位服务。调查数据显示,七成受访者希望金融机构不仅能管好钱,更能链接优质的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近六成期待金融产品附加养老机构服务;还有近五成希望享受旅居养老相关服务。
《报告》提出,为了适应居民养老意识和财富管理需求增强的趋势,养老金融服务不再局限于单一产品,逐步转向综合服务体系,实现收益、安全与生活品质的动态平衡。金融机构在产品供给端的持续创新,使得养老金融产品逐渐呈现出产品结构设计日益精细、与养老服务紧密融合、数字科技赋能力度加强等发展趋势,成为承载政策红利、满足差异化需求的重要金融工具。
从2009年起,中信银行就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养老需求布局养老金融,推出国内首张老年客户专属卡“幸福年华卡”,并与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开展项目合作。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信银行树立起独具特色的“幸福+”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近年来,中信银行依托集团“金融全牌照+实业广覆盖”的特色优势,借助中信金控“养老金融工作室”,立足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大领域,与集团子公司相互借力、整合资源,积极构建养老财富管理、健康医疗、居家生活等复合场景的养老金融综合服务生态体系。同时,中信银行与中国老龄协会签订了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积极与外部优质合作伙伴共同携手,围绕“财富、健康、医养、长寿”多维度、多领域,协同布局“内外双循环”养老金融综合服务生态圈。
中信银行还将联合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华龄出版社出版年长客户养老金融知识读本,围绕老龄群体“养老安全、品质生活、代际传承”核心需求,提供稳健理财工具选择、资产盘活技巧、风险防骗指南等实用方法。该书将纳入“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丛书”,为银发群体提供可落地的养老财富管理参考,助力居民提升养老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这与2024年中信银行针对备老人群出版的首本小说体养老规划读本,共同构成全生命周期养老金融知识的系列传播。(经济日报记者 于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