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贡献滨水城市治理的“中国方案”

王一伊 李璐亚 2025-11-22 17:40:23

11月21日下午,一场以“以文化、绿色与智慧开创滨水城市可持续未来”为主题的世界市长对话在南京六朝博物馆举行,来自全球滨水城市的市长及代表、专家学者、企业领袖与青年代表齐聚一堂,通过主题分享、互动交流与共识发布,共同探寻滨水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智慧碰撞,勾勒滨水城市发展新路径

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文明都与大江大河相关。中国的黄河与长江,古埃及的尼罗河,古印度的恒河,欧洲的多瑙河与莱茵河……河流带来了流动、活力、繁荣、多元、韧性与持续。

南京,这座依江而立的千年古都,正是长江文明的见证者与传承者。长江潮涌,润泽文脉,涵养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从“天下文枢”到“创新高地”,人与水和谐共生的智慧,早已融入南京的城市血脉。

目前,全球滨水城市面临共同的挑战与使命:如何让流淌的文化焕发新生?如何让发展的足迹铺就绿色?如何让城市的肌理注入智慧?答案不在孤立的探索中,而在开放的交流与智慧的碰撞里。

本次世界市长对话以“文化、绿色、智慧”作为三大核心关键词,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的滨水城市领导者们依次登台,讲述与水共生的城市故事,分享治理创新的宝贵经验与远见卓识。在这场智慧交融的对话中,共同探寻人水共生、城水共荣的未来之路。

图为嘉宾们在世界市长对话活动中发言。(资料图片)

德国迪特福特市市长贝恩德·麦尔指出,迪特福特被誉为“巴伐利亚的中国城”源于其深厚的中德文化交融,多年来通过举办中国节、推动教育交流、促进艺术互鉴及多元共治,将中华文化深度融入城市生活,展现了多元文化共生的活力,未来将继续推动双城友好合作,让友谊之河在文明互鉴中奔涌前行。

马来西亚马六甲历史城区工作委员会主席颜天禄分享了马六甲这座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文化传承之路。作为多元文化交融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马六甲通过活化骑楼、仓库与河畔空间,打造艺术市集与文化街区,让历史可触、可感、可参与。滨水城市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他特别提到,今年正值郑和下西洋620周年。南京与马六甲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和驻扎地历史渊源,自2008年结为友好城市以来,在文化周、景区共建、青少年交流等方面务实合作,期待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推动“工笔画”式深度合作。

在互动交流环节,多位青年、专家代表从多元视角,针对水资源可持续管理、文化遗产活化、产业生态转型等核心议题提出见解与疑问,与各城市代表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图为嘉宾们聆听各国市长代表分享经验。(资料图片)

纳米比亚温得和克市市长恩德西哈费拉·拉兰贾分享了自2015年与南京结为友好城市以来,两市在青年交流、治理学习等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她介绍温得和克通过开采含水层的地表水、处理回用城市废水等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在重新利用水资源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她呼吁建立“相互学习、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与南京加强在环境技术、文化互鉴与可持续城市发展方面的合作,共同利用在河流、水资源方面的智慧,打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墨西哥墨西卡利市旅游和会展局局长玛利亚·穆里略介绍,科罗拉多河是这座沙漠城市的生命线,支撑农业、经济与生态。当地通过水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等方式培育“水文化”,并积极推动与南京在水资源管理、环保政策与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她回顾了两市自1991年缔结友城以来的深厚情谊,并热情邀请大家体验“最地道的墨西哥中餐”,在美食与交流中延续友谊。

凝聚共识,共筑大河城市发展共同体

当万千河流奔涌入海,便激荡出时代共同的浪潮;当众多城市心向同一片未来,便凝聚起文明前行的伟力。在活动最后,与会城市市长、城市代表共同登台,正式发布《大河城市发展南京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标志着全球滨水城市合作迈入新阶段。

《共识》指出,河流哺育了人类文明,见证了城市演化,是文明标识性符号,也是文明互鉴的纽带。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滨水城市空间侵蚀、文化遗产的破坏等共同挑战,《共识》提出四大倡议:

一、秉承开放和包容的理念,迅速采取行动,积极推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本地化实践,保护大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尊重各大河流域的文明特性,保护、传承发展文化多样性,活态传承河流文化遗产,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当代价值,促进大河流域间文化认同与城市特色营造。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交通便捷、服务公平、环境友好、韧性安全的宜居型滨水城市,营造美丽、开放、包容性滨水空间,促进公共服务平等、开放、共享,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居民。

四、加强跨河联系、流域上下游联系,促进国际合作,构建世界大河城市对话合作网络,建设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交流合作平台,共享优秀经验与发展策略,共创更加美好的大河城市未来。

图为嘉宾们在场馆内合影留念。经济日报记者 李璐亚摄

大河奔流,不舍昼夜。面向未来,滨水城市将携手同行。正如《共识》所言:“大河城市的未来,是一场关于共生、共享与共荣的深刻变革。”(经济日报记者 王一伊 李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