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2 07:14:25
当全球气候代表陆续抵达巴西亚马孙地区的门户——贝伦市,湿热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是雨林的气息,更是巴西“气候主场外交”的浓厚氛围。
作为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的东道主,巴西总统卢拉专门决定将联邦首都临时迁至这座赤道旁的河港城市,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这是一场“以实际行动说话”的外交布局,旨在让国际社会亲身体验“地球之肺”的呼吸,为一场陷入僵局的全球对话破局。
巴西将气候议题提升为国家战略核心,并非坦途。其背后是一段从“反面教材”到“正面代表”的曲折历程。
就在几年前,巴西还曾因亚马孙雨林砍伐激增而备受国际社会批评。上一届巴西政府奉行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与开发优先政策,将亚马孙雨林视为可快速变现的经济资源,其“气候怀疑论”立场导致亚马孙地区环境监管削弱,2019年森林砍伐面积一度激增29%。
结果,伴随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惩罚来得又快又狠:巴西接连遭遇极端高温、强飓风、北部干旱、南部洪涝等异常天气。仅以2024年为例,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超过13万起火灾,浓烟一度遮蔽圣保罗天空;受极端暴雨影响,巴西南部稻谷产量降至700万吨,农业经济遭受重创;东北部沿海地区面临干旱、海平面上升与极端天气等问题,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现实警示巴西,忽略气候代价,经济发展将如沙堡般脆弱。
与此同时,全球气候治理也遭遇挫折——本届美国政府再度退出《巴黎协定》,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引发贸易摩擦,发达国家迟迟未能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承诺,地缘政治竞争进一步挤压多边合作空间。在气候融资、技术转让与责任共担等核心议题上,南北分歧持续加深,谈判进程屡屡陷入僵局。
面对内外挑战,卢拉推出其“雨林外交”三重战略,旨在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并助推巴西重返国际舞台中央。
第一重,将气候治理提升为国家核心战略。卢拉就任首日立即重启“亚马孙基金”,并注资104亿雷亚尔(巴西货币,1雷亚尔约合0.19美元)彰显行动决心。更重要的是,本届巴西政府将气候目标深度融入国家发展蓝图。2024年推出的“巴西新工业计划”,通过信贷与补贴推动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链与生物能源发展,将绿色转型置于再工业化核心。同年8月,《国家能源转型政策》获批,标志着巴西首次构建系统性能源转型框架,推动能源产业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
目前这些行动已见成效,为巴西气候外交提供了底气。据《2025年国家能源平衡报告》,2024年巴西电力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高达88.2%,生物燃料、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占比持续提升。
2024年11月13日,巴西在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正式提交名为《巴西国家自主贡献:国家贡献和转型的决心》的报告,提出“2035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5年减少59%至67%”的目标。据专业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亚马孙地区森林砍伐面积同比下降11.08%,毁林面积降至11年新低。巴西环境和气候变化部长玛丽娜·席尔瓦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零森林砍伐。”
第二重,团结全球南方,推动成立“雨林OPEC”。在以往的气候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常因力量分散而难以形成合力。针对这一问题,巴西主动联合印度尼西亚和刚果(金)召开首届“G3气候峰会”。这3个国家拥有全球52%的热带雨林,共同组建“雨林OPEC”能够为森林的碳吸收、气候调节等生态服务争取集体议价权。正如一位巴西外交官所言:“如果世界愿意为石油支付美元,为何不愿为维系生存的森林投资?”此举显著增强了全球南方在资金和技术转让议题上的谈判筹码。
与中国的合作更成为巴西气候战略的关键一环。中国不仅是巴西大豆、铁矿石的主要进口国,更是全球清洁能源技术领军者。当前,中巴高层协调与合作委员会下设立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分委会,为双方战略协作提供了机制化平台。巴西在“巴西新工业计划”中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光伏与电池产业,恰与中国的产业优势形成互补。两国合作正从传统贸易迈向“生态资源—绿色技术”的深度协同,有望成为推动全球气候合作的示范性伙伴。
中国还从中巴命运共同体高度出发,支持巴西与各方一道,共同推动COP30取得圆满成功。期间,多场边会在COP30“中国角”举行,《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5》等报告发布,向与会各方分享中国在绿色转型中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第三重,搭建新型合作平台,突破谈判僵局。面对原有谈判框架陷入融资争议的现状,巴西选择另辟蹊径,发起并参与多项议题式联盟。例如,与印度、美国共同发起全球生物燃料联盟,加入全球海上风电联盟,携手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成立全球清洁能源联盟,致力于突破能源转型的融资与技术瓶颈。
在此次COP30上,巴西还推动成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放联盟”,旨在构建透明互通的全球碳市场,将气候行动转化为经济机遇。此外,巴西还启动“多层次治理加速解决方案计划”,加强国家、区域与地方各级政府在气候行动方面的协作。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28年将100个国家气候计划纳入多层次治理结构,2030年扩展至120个国家。巴西与德国共同担任“高抱负多层次伙伴关系联盟”的首批联合主席国,目前该联盟已获77国及欧盟认可,显示出全球对多层次气候治理的承诺日益增强。
当然,巴西的“气候调停者”之路也并非坦途。国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持续存在,“亚马孙基金”的规模与雨林保护的实际需求仍有差距,而发达国家承诺的气候资金也迟迟未能全面落实。
尽管如此,从中国的绿色转型到巴西的“雨林外交”,全球南方国家正以切实行动向世界表明,他们不仅是气候危机的受害者,也是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建设性力量。面对依然艰巨的减排压力与融资困境,全球南方国家并未沉默,而是以更积极的作为、更紧密的南南合作与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持续发出坚定声音,推动公平共治。
这条道路或许艰辛,却正为陷入僵局的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不可或缺的韧性、雄心与希望。其探索,不仅关乎自身命运,也在为人类共同的气候未来,开辟一条超越分歧、共筑韧性的新路径。(作者:单充允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