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筑家

林紫晓 2025-11-22 07:14:00

清晨6点多,天色微明。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的一间出租屋,施波已收拾好工具推门而出;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邹爱明不停地刷新着手机上的订单页面;安徽籍工长张辉的面包车早已穿行在工地与建材市场之间,后座上堆满了待核对的材料清单……这些装修从业者用沾满泥灰与油漆的双手,为无数家庭筑起温暖的居所,也在灵活就业的浪潮中,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

岁月磨就功夫

装修这个行当讲究“慢工出细活”。今年44岁的张辉仍记得,16岁初学木工时,光练习石膏板切割就磨破了3双手套。在吉林四平的工地上,他跟着师傅从门窗制作起步,寒冬腊月在没有暖气的毛坯房里作业,手指冻得发紫,仍需精准控制每毫米。“木工是良心活,差1毫米,柜门就关不严。”师傅这句话,他铭记了28年。

23岁转战上海,张辉不仅做木工,还要搬运材料,每天肩扛数十斤板材上下楼,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2012年来到北京,他从基层木工转型项目管理,却从未放下手艺。如今作为工长,遇到复杂吊顶工艺,他仍亲自示范:“现在愿意潜心学手艺的年轻人不多,关键工序还得自己把关。”

施波的职业生涯则折射出行业技术的演进。19岁来到北京时,他专攻木工,后来随市场需求转向水电工种,亲历了从铁管、铝塑管到PPR热熔管的材料变迁。

“水电是隐蔽工程,半点不能马虎。”施波曾为修复一处老旧线路,在狭小吊顶中连续作业3个小时,汗水浸透工服仍坚持精准布线。这份认真为他赢得口碑,从普通住宅到高档公寓,最忙时一年承接了30多个项目。

邹爱明在木工行业深耕20年,从湖北孝感的小作坊到北京的大型工地,他练就了家具组装的绝活:“以前做实木家具讲究榫卯严丝合缝,现在虽然多用螺丝固定,但对精度的要求丝毫未减。”

2015年起,他开始通过平台接单,却始终保持着老手艺人的严谨。一次深夜完工后,客户主动支付出租车费送他回家,还有客户给忙碌的他预订外卖,这份认可让他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走进互联时代

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装修行业的生态。这几年,一批家政装修APP应运而生,提供从安装、维修到整体装修等多类服务。平台通过订单管理、支付保障和评价体系构建起新的就业生态,吸引了大量灵活就业者注册接单。

2015年前,邹爱明依靠劳务公司介绍工作,工时固定、收入有限。注册互联网平台后,他通过手机接单,自主安排工作时间,服务范围也扩展到全北京。“过去靠熟人介绍,起步阶段活很少,要慢慢积累回头客。现在平台接单方便多了,客户是先认可手艺才找我干活。”

互联网不仅拓宽了接单渠道,也提升了沟通效率。河南“90后”瓦工彭辛的大部分订单来自装修平台的咨询,他习惯用手机在线沟通方案、发送施工照片:“手机应用让接单更便捷,沟通也更高效。”但便利之余也有困扰。他曾因沟通偏差导致施工效果与客户预期不符遭到投诉,即便免费更换材料仍难以让客户满意,这件事让他失落许久。

施波坦言,互联网让价格更透明,却也加剧了恶性竞争,“同一个装修项目,有的团队报价3.6万元,比正常价低4000元,实则靠后期增项或降低材料标准来盈利”。这种低价竞争让坚守品质的从业者处境艰难,他多次因报价偏高而失去订单,即便详细解释隐蔽工程的成本构成,客户仍难以抵制低价诱惑。

对灵活就业的装修工人而言,自由与不稳定始终相伴。工人可根据订单量调整工作节奏,忙时加班至深夜,闲时照顾家庭,淡季时也会面临“接单荒”的焦虑。更关键的是保障体系缺失,一旦发生重大纠纷或事故,平台往往以“仅提供信息服务,不构成劳动关系”为由拒绝担责,工人仍需独自面对风险。

重估劳动价值

“装修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已成为普遍共识,这背后是对劳动价值的重估。当技术、经验与付出逐渐被正视,装修工人的劳动不再是体力输出,而是凝结着专业门槛与职业尊严的技能服务。

在施波的工地上,熟练瓦工的日薪持续看涨,技术精湛的老师傅更是“一工难求”。“过去大家认为干装修就是卖力气,现在都知道贴砖要懂排版、布线要讲安全、木工要通结构,样样都是技术活。”他拿起一块贴好的瓷砖,“单是这对缝工艺,既要横平竖直,又要兼顾美观,一天忙下来腰都直不起来,这份收入实实在在是拼出来的”。

从早期“靠力气吃饭”到如今“凭手艺挣钱”,薪资涨幅的背后,是装修工种从粗放劳动到精细技能的升级,也是市场对劳动复杂度的重新定价。

然而,认可与偏见仍在博弈。不少工人提到常有业主质疑收费高,却看不到师傅蹲跪一整天的辛苦,忽视背后多年的技艺积累。张辉认为,这种偏见源于信息不对称。许多业主不了解装修工作的技术含量,又容易受“偷工减料”的个别案例影响,导致对整个行业缺乏信任。

由于缺乏统一的价格标准和服务规范,少数不良从业者偷工减料、巧立名目,不仅损害业主权益,也让踏踏实实凭手艺吃饭的装修工人背“黑锅”。加上部分平台被爆出“小病大修”等乱象,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信任危机,甚至默认“工人要价太高”。

“工长就像‘受气包’,既要向业主解释报价,又要监督工程质量,还要协调材料商和物业,确实让人感到疲惫。”施波抹了把额头的汗水,“但想到还要供孩子上大学,只能咬牙坚持”。

体味匠途冷暖

装修工人用双手筑造他人的家,也支撑起自己的生活。张辉通过多年打拼,从租房到拥有自己的房子,儿子也即将步入大学校园。他的面包车见证了整个奋斗历程——从最初运送工具材料,到现在承载整个团队的期望,车身上的每道痕迹都是岁月的印记。

邹爱明的收入随着手艺精进稳步提高,靠着这份收入他撑起了整个家庭。妻子在小区做保洁,夫妻二人在北京相互扶持,每年返乡探亲两三次,给年迈父母带去生活补贴。“虽然辛苦,但看到孩子们成家立业,心里很踏实。”他计划再干几年就回乡养老,最大的愿望是能有机会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为节省房租,施波搬到河北大厂,每天清晨5点就出发进京。家中独子在重庆读大学,家庭的经济重担让他不敢停歇:“全家的经济压力都在我身上,不能停也不敢停。”

装修工人的辛苦远不止通勤。工地上的灰尘、噪声、油漆味是家常便饭,夏季暴晒、冬季严寒更是常态。长期弯腰蹲跪作业,让大多数人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等职业病。

更令人担忧的是行业的未来。采访中,张辉、施波都提到一个共同现象:身边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我们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干这行。”施波坦言,装修劳动强度大,现在的年轻人成长环境较好,大多难以承受这样的体力负荷;加上工地环境艰苦,与年轻人追求的“体面工作”相去甚远,自然缺乏吸引力。

从学徒到熟练工通常需要2年至5年,前期学习周期长、收入低,许多年轻人急于快速变现,不愿投入这么长的时间成本。灵活就业模式看似自由,实则收入不稳定且缺乏保障,更让年轻人望而却步。随着互联网、服务业等领域涌现出更多元的职业选择,劳动力自然被分流。

值得欣慰的是,技能型岗位的地位和待遇逐步提升,“手艺值钱”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他们的坚守与付出被更多人看见和尊重。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与服务规范,让劳动价值得到公正体现,让匠心传承有章可循,正是装修行业持续前行的关键。

坚守路上,有收获、有隐忧,这些默默耕耘的匠人用汗水浇灌着希望,用技艺构筑出美好生活。(作者:林紫晓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