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2 06:59:01

西宁市湟中区湟中龙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的红菜薹长势喜人。(资料图片)
早上8点,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上直沟村的蔬菜基地里已是一派繁忙景象。56岁的祁如英和同伴们正麻利地收割着最后一茬菠菜。
“一天能挣200元,家里零花不愁了。”祁如英说,她所在的这个基地,5年前还是一片闲置土地,如今已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聚宝盆”。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湟中区,平均海拔超2600米,高寒缺氧的气候制约着当地农业发展。然而,随着冷凉蔬菜产业兴起,这种劣势正在转化为独特优势。近年来,湟中区充分利用高原冷凉气候和洁净环境,走出一条利用蔬菜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科技创新为湟中冷凉蔬菜产业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湟中龙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负责人钟光言正在检查水肥一体化系统的运行情况,“2018年我们开始规模化种植,从300亩发展到现在的1700亩。政府的技术支持让我们如虎添翼,以前六七个人一天只能浇10亩地,现在一个人就能浇30亩”。
湟中区农业农村局蔬菜中心副主任胡建坤介绍,2025年,该区在露地蔬菜中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4200亩,覆盖菜薹、红笋、甘蓝、西芹等品种。面对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当地普遍采用旱作农业技术措施,推行地膜覆盖栽培。“我们先覆膜,然后进行种子直播或菜苗移栽。覆膜后地温较高,能有效抗寒抗旱,这对于高原蔬菜种植至关重要。”胡建坤说,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湟中区还根据不同的蔬菜种类科学安排种植时间,实现错峰种植和错峰上市。
湟中区拦隆口镇班仲营村的发展历程是科技兴农的缩影。该村自2002年起发展设施农业,经过20余年的持续建设,现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蔬菜生产基地。目前,全村拥有温室大棚1200余栋,2024年蔬菜总产量6000余吨,实现年产值超1900万元。
在拦隆口镇西岔村的大棚里,青海琦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卜祥强正在查看茼蒿长势。这位来自山东寿光的蔬菜“土专家”,2022年选择来青海发展,看中的就是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青海的茼蒿品质特别好,我们主打‘青海茼蒿’品牌,在上海、福建、江苏苏州等地供不应求”。
卜祥强还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为种植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并统一收购和销售,彻底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西岔村村民张新说:“以前我打零工收入不稳定,2023年开始跟着他种茼蒿,今年收入达到8万元,比以前增加2万多元。”
品牌建设是湟中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班仲营村通过打造“班仲营”品牌农产品销售体系,构建“合作社+农户+公司”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销售模式,产品远销兰州、上海、广州、西安等大城市批发市场,并积极拓展电商平台等新型销售渠道。
然而,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销售渠道和冷链运输的短板仍然制约着产业发展。”胡建坤说。对此,2018年以来,班仲营村创新采用“党支部+龙头企业+协会”的经营模式,配套建设了3600吨保鲜库和5000平方米蔬菜分级分拣配送中心,既满足省内外蔬菜销售商打冷外销需求,又有效破解卖菜难、菜贱伤农难题。
订单农业模式切实保障了农民的收益。共和镇上直沟村村集体合作社负责人欧永胜告诉记者:“我们采用订单农业模式,与西安、兰州等地的客商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种植的大葱、甘蓝、菠菜根本不愁销路。”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5000元。
合作社的土地流转模式也让农民获得了稳定收益。湟中龙财合作社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农户土地,不仅让农民有了稳定地租收入,还为他们提供了务工机会。班仲营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建成后,带动种植户年均增收2000元,创造100个就业岗位。(经济日报记者 拓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