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 住进安逸房挣上稳定钱

□ 本报记者 丁振乾 2025-11-22 06:58:54

图为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易地搬迁聚居点。(资料图片)

搬离“泥巴屋”,住进“小洋楼”,挣上“稳定钱”——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清江镇昆山村村民苟中泽对近年来全家生活状况的改善十分满意。“以前住的地方比较偏僻,干啥都不方便,现在搬到了集中安置点,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苟中泽说。

苟中泽一家的变化,是巴中市10余万脱贫人口的缩影。截至目前,巴中市已先后建成1320个聚居点,18.6万余名脱贫群众挪出“山沟沟”,易地搬迁规模居四川省第二位。当地加快社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以移风易俗小切口推动乡风文明大变化,在增强群众幸福感的同时奏响了乡村全面振兴协奏曲。

筑牢安居基石

走进昆山村,青瓦白墙、飞檐翘角的新型民居错落有致。聚居点里,柏油路干净整洁,桂花树栽种两旁,一幅诗意的田园画卷缓缓展开。“现在的集中安置住房是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设计建造的,我们称它为‘巴山新居’,住起来安逸得很。”昆山村党支部书记赵浩告诉记者。

“之前我们家4口人挤在两三间泥巴房里,小孩上学很不方便。现在,家里新分的房子面积有100平方米,宽敞明亮。”昆山村居民杨森欣喜地告诉记者,得益于易地搬迁政策,杨森一家从之前的山沟沟搬到了地势平坦的安置点,不仅外出采买生活物资方便了,孩子也实现了就近上学。

在易地搬迁工作实现“搬得出”的基础上,巴中市以点带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巴中市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厕所改造、垃圾治理、污水治理“三大革命”。截至目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超95.81%,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2%,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实现100%,“污水横流、垃圾堆坡”的情况不复存在。

为便利乡村居民生活,巴中市还实施了乡村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推进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五网”互联互通。巴中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4847公里,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小客车开到了家门口,村民们出门能坐车、手机信号满格,生活便利度大幅提升。

激活增收动能

易地搬迁只是生活改善的开始,“扶上马”后更要注重“送一程”。2023年7月,“昆山村三桥湾安置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区创建试点项目”入选四川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试点名单。如今,昆山村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项目已基本竣工,村民们住进整洁明亮的新房后,更有了稳得住的信心和能力。

四川森牛家食品有限公司是昆山村泡菜产业的“链主企业”。生产车间里,工人们穿着统一工装,将清洗干净的辣椒、萝卜等进行切分、腌制、装坛。车间外,满载新鲜蔬菜的货车刚停下,村民们忙着卸货,一派繁忙景象。

得益于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项目的帮扶,森牛家食品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为昆山村产业融合发展、村民增收致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20年,我返乡创办了森牛家,最初只是销售本地生鲜水果、折耳根等。后来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逐渐确立起泡菜加工的发展方向。”森牛家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青松介绍。

四川有制作泡菜的传统,农村居民也有种植蔬菜以便制作泡菜的习惯。“过去大家种菜是为了满足家庭需要,没想到现在种菜还能赚钱。如今,村里泡菜厂蔬菜需求量大且稳定,提高了我们种菜的收入。”昆山村蔬菜种植大户马进说,2025年,昆山村与森牛家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100万元的蔬菜种植供应合同,这不仅保证了村民有钱挣,更让昆山村的蔬菜通过森牛家品牌走向广阔市场。

“公司目前有90余名员工,其中60余名来自昆山村。”马青松说,森牛家食品有限公司积极聘用当地村民,为村民提供月均4000元至6000元的工资。目前,昆山村200余户村民通过直接务工、蔬菜种植供应等方式,参与到森牛家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经营中,实现户均年增收近万元。

凝聚振兴合力

乡风文明是“留得住、过得好”的关键支撑,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基石。据了解,巴中市系统性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全市村民文明意识、文明素养,形成经济增长和文明发展的良性互动。

“易地搬迁安置点刚建好时,村民之间彼此还不太熟悉,偶尔会因为生活习惯差异产生小摩擦。为更好推进搬迁点村民的交流融合,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我们社区在2021年引入‘道德银行’制度。”巴中市平昌县大寨镇大寨社区党支部书记马晓庆说。

马晓庆口中的“道德银行”,虽不见一砖一瓦,却能实现“存取”功能。大寨社区居委会成员对全体居民的日常行为进行年度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赋分,居民可使用获得的积分兑换米面粮油等日用品。自“道德银行”机制引入后,不少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志愿活动,大寨社区整体精神面貌逐渐向好。“道德银行的核心是构建以‘道德可积分、文明有加分、满意度得分’为主要内容的家庭道德积分激励机制,在激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践行文明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巴中市农业农村局脱贫成果巩固科科长马治磊说。

巴中市通江县杨柏镇太平场村在易地搬迁后,同样面临村民感情联结不深、小摩擦频发等问题。为此,太平场村特别推出“院户长”制度,在地理位置相邻的村户间推选出一名院户长,由院户长负责处理相邻村户间的关系。“院户长不仅负责解决相邻村民间的矛盾纠纷,有时还组织邻里座谈会,在亲切交谈中拉近村民间的感情。”太平场村党支部书记王元斌说。

从“搬得出”到“住得下”,从“富口袋”到“富脑袋”,巴中市正在探索形成“易地搬迁筑牢基础、产业发展带动增收、乡风文明凝聚人心”的发展路径,稳扎稳打地向着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前进。(经济日报记者 丁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