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丝路电商发展新机遇

王嘉驰 2025-11-22 06:45:16

  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跨境电商交易额近5年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丝路电商”不仅构建了高效便捷的“网上丝路”,更通过模式创新为我国外贸领域注入了全新活力。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一个明确要求。在此前举办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商务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将拓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数字贸易合作,并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此背景下,推动“丝路电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使其从一条便捷的“新通道”升级为驱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正当其时。

  丝路电商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创新实践,从积极探索迈向深化拓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广度看,合作网络持续扩大,丝路电商伙伴国增至36个,搭建起覆盖欧亚非的数字化贸易桥梁。从深度看,生态体系日益健全,我国已在全球建设超2400个海外仓,服务半径显著扩大,有效破解跨境物流瓶颈。以白俄罗斯为例,借力丝路电商,其优质乳制品和特色食品通过电商平台直达中国消费者,“中白工业园”则转型为跨境电商枢纽,实现从传统产业合作向数字贸易升级。丝路电商不仅构建了高效便捷的“网上丝路”,更通过模式创新为我国外贸领域注入了全新活力。数据显示,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跨境电商交易额近5年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此外,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系统性解决了企业面临的通关、结汇等共性难题,更通过构建标准化、便利化的贸易环境,显著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丝路电商从“通起来”迈向“强起来”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持续激发外贸发展的新动能。

  在蓬勃发展同时,丝路电商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联通有待深化,部分共建国家物流、支付等“软联通”滞后,制约贸易效率;二是规则标准互认仍需突破,数据跨境流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制度差异形成新型壁垒;三是产业链协同深度不足,多数合作仍停留在商品交易环节,未能深度融合当地产业生态。面向未来,要让丝路电商发挥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引擎的关键作用,需构建多层次、系统化的政策支持体系。

  产业政策层面,着力推动制度型开放。建议在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内率先开展数字贸易规则创新试点,探索建立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数据跨境流动、电子支付、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制度安排。完善全球跨境电商基础设施网络,支持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智能化海外仓和区域性分拨中心,提升跨境物流效率。健全跨境电商金融服务体系,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支持。

  企业实践层面,引导经营主体加快转型升级。鼓励企业从简单的商品出口向品牌出海转变,通过海外社交媒体、直播电商等新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支持企业深化本土化运营,在营销推广、售后服务、产品定制等方面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市场的消费习惯。引导企业加强供应链协同创新,推动跨境电商与国内产业带深度融合,形成更加柔性、高效的供应链体系。

  共建国家合作层面,注重能力共建和互利共赢。通过开展“数字人才培训计划”,帮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提升其数字经济发展能力。优先推进民生领域的电商合作,支持各国特色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入中国市场,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良性互动。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通过政策对话、标准互认等方式,为丝路电商创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作者:王嘉驰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