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热”得更持久

刘 洋 2025-11-22 06:45:10

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到全国文博机构推陈出新、延长开放至夜场的创新实践,近来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重塑了大众休闲生活方式。

“博物馆热”的兴起,本质是文化价值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核心在于“体验经济”与“创意经济”的双重赋能。传统、静态的文物陈列已难以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而多数博物馆运营正朝着提供沉浸式、互动式、高品质文化体验的方向不断转型。例如,由洛阳古墓博物馆精心打造的古墓主题沉浸式奇幻游,以多样化的古代传统休闲游戏互动方式呈现,让游客化身“时空旅人”解锁文物背后的故事。此外,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打破了时空界限,创造了全新观展体验。从殷墟甲骨前的文明溯源到敦煌壁画前的时空对话,这种文化认同催生了强烈的消费意愿,成为“博物馆热”深厚、持久的动力。

与此同时,文创产品的开发也从简单的纪念品复制,升级为深度融合文物元素与时尚设计、实用功能的美学创造。从“考古盲盒”到文创雪糕,从联名彩妆到数字藏品,博物馆文创不断拓展边界,将历史文化巧妙转化为消费者乐于购买、乐于分享的商品与服务,实现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创造性转化。比如,甘肃省博物馆以铜奔马、驿使图画像砖、原始彩陶等馆藏精品文物为原型打造的“神马来了”“彩韵陶魂”“甘肃丝绸之路”“五凉文化”等文化IP,在线上线下掀起一波波讨论和追捧热潮,塑造出甘肃省博物馆文旅品牌。这种以文化为核心,融合科技与创意的消费新模式,提升了文化消费的附加值,也塑造了新的消费增长点。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1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1%。今年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打造新型消费场景。支持在文博场馆、景区、街区、邮轮、大巴等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推出一批沉浸式文旅新产品新场景。接下来,让“博物馆热”从一时变为长久,持续有效地激发文化消费潜力,还需多方合力、精耕细作。

一方面,在内容层面要做到持续创新。博物馆应进一步优化展览策划,加强内容阐释,提升展陈手段,推出更多高品质、差异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尤其要注重运用现代科技增强互动体验,并深入挖掘馆藏特色,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IP。博物馆需持续完善配套设施,优化预约机制,改善参观环境,提供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确保观众获得有品质的文化体验。

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也需在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跨领域协调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鼓励博物馆与旅游、教育、商业、创意设计等产业更深度地融合,开发文博主题旅游线路,拓展教育研学功能,创新文化消费场景,形成“文博+”的产业生态,延长文化消费链条。(作者:刘 洋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