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2 06:44:59
发展清洁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十四五”以来,我国清洁能源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突破性和标志性的成就。
发展清洁能源是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我国清洁能源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突破性和标志性的成就。与“十三五”时期末相比,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分别提升约18%和10%,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均提高约30%,新型储能装机增长近30倍。不过,当前仍然面临一系列深层次挑战。例如,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扩张与消纳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非电利用场景少、比例低,新型储能、氢能等尚未形成稳定可靠的商业模式。又如,终端用能清洁化替代仍面临技术适配性不足与改造成本高的双重制约;产业链关键原材料矿产资源自主保障能力不足,部分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仍依赖外部。针对此,要坚持系统观念,从供给、消费、市场、技术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施策,更多更好使用清洁能源。
持续增强清洁能源多元供给,加快构建清洁能源储运网络。推动发电利用增量提质,加快西北、华北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建设,推进西南水电扩能升级,有序推动沿海核电建设,规模化开发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引导分布式光伏与分散式风电健康发展。优化产业链上下游合理布局,防止“内卷”式竞争。拓展非电利用途径,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规模发展。支持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建设,促进绿色氢氨醇从小规模示范迈向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完善电网基础设施,加速跨省跨区域输电通道和省间电力互济工程建设;协同推进主网、配网和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建设。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科学布局抽水蓄能电站,大力发展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推广构网型新能源技术应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积极培育可调节负荷资源,推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
多元拓展清洁能源终端替代,不断健全清洁能源市场机制。工业领域,引导高耗能产业向清洁能源富集区有序转移,推广绿色微电网和中低温热利用,开展气电掺氢、煤电掺氨及氢冶金等改造,大力建设零碳园区。交通领域,建设清洁能源交通廊道和光储充放一体化站,推广电动船舶、航空器应用,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覆盖率,推动氢燃料交通工具发展。建筑领域,推动既有建筑加装光伏系统、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清洁能源替代,实现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绿电直供。加快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健全新能源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与辅助服务市场衔接机制,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探索搭建电力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市场。建立非电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合理形成新型储能充放电价格。完善绿证市场价格和交易机制,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绿证交易体系,健全强制消费与自愿消费相结合的绿电消费机制。
加速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攻关,深化清洁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攻关关键核心技术,聚焦钙钛矿光伏、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固态电池、氢氨融合等前沿方向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提升电解槽、特高压换流阀等核心装备国产化率。完善创新转化生态,打造清洁能源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高价值专利池,大力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中试验证平台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通道。推动虚拟电厂、分布式源网荷储一体化、氢冶金等新业态示范,打造零碳工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清洁能源项目,推动与东盟、阿盟、非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落地,加强跨境电网互联与国际电力市场建设。构建覆盖清洁能源生产、储运、消费全链条的标准规范,推动与国际标准互认。扩大贸易投资合作,吸引全球优质资源参与我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作者:敖 明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