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2 06:50:09
中汽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7.2万辆和171.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1.1%和20%,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51.6%。这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月度渗透率过半,已实现对传统燃油车的超越。
此前不少媒体在报道中提及的新能源汽车月度渗透率过半,有国内、国外和乘用、商用之分。而此次新能源汽车月度渗透率过半,是指汽车整体销量,包括商用车和出口车销量,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半。
新能源汽车月度渗透率过半,意味着我国每售出2辆新车,至少有1辆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新车市场主流产品和主导力量。如果说在产业发展初期,新能源汽车只是少数先锋用户的尝鲜,那么现在已成为大众用户的主动选择。折射出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的巨大进步,供应链和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以及用户对汽车市场认知的转变与理念的提升。
新能源汽车月度渗透率过半,不仅是一个数字的跨越,更是产业加速转型升级阶段性成功的新标识。汽车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没有较高的市占比,就没有市场竞争力。新能源汽车加速普及,不仅推动了传统车企转型和产业链重构,也带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以及充换电设施、回收体系的协同发展,促进了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同时也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可行经验。
新能源汽车月度渗透率过半,不仅是新旧动能的转换,更是产业竞争格局的深刻重塑。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欧美日韩车企凭借积累的技术壁垒、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成熟的品牌认知,长期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自主品牌乘用车不仅市场占有率低,而且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电动化与智能化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为中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带来难得机遇。在新能源汽车强劲驱动下,10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达214.8万辆,市场占有率为72.5%,再创新高。不少品牌实现向上突破,有力推动了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领先”向“价值引领”的跨越。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后,有媒体对比之前的文件发现,“新能源汽车”自“十二五”以来首次没有出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单中,进而提出:这是否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不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必要指出的是,虽然《建议》没有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直接表述,但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部分,专门提出“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这可视为培育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版”。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步入成熟阶段,并形成较强国际竞争力。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288.8万辆、1286.6万辆,新能源汽车整车消费超过2万亿元,有力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光伏产品作为“新三样”,明显改变了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与质量。日益壮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望成为“十五五”期间推动和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按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路线图3.0》规划,到204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8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业成长空间依旧值得期待。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月度渗透率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想要实现像过去那样的高增长,难度会增加。如何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关键在于,从供需两端发力,加快组织实施和超前布局汽车领域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充分发挥开源优势,加快突破汽车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持续提升产品经济性、耐久性、舒适性等性能,开发更多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智能交互、智能驾驶等新功能,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此外,考虑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还需要促进汽车出口提质增效,引导整车企业稳妥有序开展海外布局,不断提升中国汽车品牌全球化经营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