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2 10:09:07
北京时间11月21日,《自然·气候变化》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牵头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全球变暖正导致树木的光合作用与木质部生长之间出现“步调不一致”,具体表现为光合作用启动时间明显早于生长启动时间。
森林被视为陆地最重要的“碳库”。传统观点认为,气候变暖会延长植物的光合作用时间,进而增强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然而,吸收只是“第一步”,要把碳真正“锁”进树干,关键在于木质部何时启动生长。
研究团队基于北半球84个样点、24种针叶树的形成层活动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从-4.4摄氏度到18.2摄氏度年均温度梯度上的木质部物候特征。研究发现:年均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光合作用启动日期提前约4天,而木质部生长仅提前2天;在温暖的温带和地中海地区,两者启动时间差最大可达62天,比寒带和高山地区几乎翻倍。随着气温升高,光合季节延长四个月,但木质部生长季只延长三个月,二者“时间差”显著拉大。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李晓霞副研究员表示,这一发现提示现有以光合作用为核心的全球植被模型可能高估了温暖地区森林的固碳潜力。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梁尔源呼吁,未来气候政策与碳汇评估应将“木质部物候”纳入核心考量,并建议温暖区域在造林管理中优先选用对冬季低温需求较低的树种,以缓解物候不同步可能导致的碳汇潜力下降。(经济日报记者 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