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17:44:38
眼下,山东东营市利津县1.5万亩新增耕地的土地平整及沟渠配套工程已全面完成。在利津县明集乡大张村的田埂上,老支书张汝贞捧起一把深褐色土壤说:“以前这50亩荒滩,盐碱度高达15‰,茅草都长不齐。今年9月东营市农业科学院测产,玉米亩产达458.2公斤,这变化太神奇了!现在正种小麦,估计明年亩产能超800斤。”
作为村里的种地“老把式”,张汝贞全程见证了这片荒滩的重生。而这50亩“试验田”,正是利津县1.5万余亩盐碱地重获新生的缩影。
近年来,利津县成立盐碱地治理工作专班,以津瑞土地发展有限公司为实施主体,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不少人觉得盐碱地改良只需要排盐,这其实是误区。”津瑞公司总经理刘鸿昌站在土壤监测站前,指着实时更新的数据解释,传统挖沟排盐、客土改良模式每亩成本常超万元,而他们的核心思路是“养地”,通过技术协同让土壤形成自主“抗盐”能力。
截至目前,利津县已建成集玉米、油菜、小麦等多种作物于一体的盐碱地产业试验示范园,1.5万余亩新增耕地的土壤盐碱度从平均9‰降至3‰以下,完全达到粮食作物种植标准。产业融合:循环种养增值拓宽增收路径“盐碱地改良不仅要产粮,更要让农民富起来。”刘鸿昌表示,循环种养模式是激活土地增值潜力的关键。利津县肉羊年出栏量达350万只,年需饲草60余万吨却多依赖外购。津瑞公司针对性种植油菜、田菁等优质饲草,预计2至3 年内可带动周边农户种植5万亩,年产饲草20余万吨;而羊粪便每年可加工有机肥2万吨,恰好满足1.5万余亩盐碱地的用肥需求,形成“饲草种植—肉羊养殖—有机肥还田”的生态循环链。
在种植布局上,津瑞公司坚持“以种适地,以地适种”,对盐碱度较高的地块种油菜、田菁,较低的地块种玉米、高粱,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公司为农户提供统一供种、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服务,保底价高于市场价10%,让农户收益有保障。可观的收益让农户信心倍增。
从“白花花”的盐碱滩到“金灿灿”的稳产田,利津县依托科研力量重构土壤生态,激活土地增值潜力,实现“改地、增粮、增收”的多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