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23:23:12
11月19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保山专场举行。据介绍,“十四五”时期,保山市扎实推进系列三年行动,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现代化保山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保山市委书记杨军介绍,5年来,保山对标“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开创发展新局面”总纲,推动保山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保山以资源聚产业、延链条,优化布局16个产业链群。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281.9亿元,民营经济占比达66.6%。“绿电+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绿电装机突破600万千瓦,在全省率先构建起从工业硅到多晶硅、单晶硅的绿色硅光伏前端产业链。保山小粒咖啡成为云南精品咖啡的代表作。
保山以创新激活力、添动能,创新“园中园”模式,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69.14%,口岸进出口货值累计388.8亿元。创新项目策划机制,组建市、县两级策划专班,滚动建立“两库一清单”,即策划项目储备库、前期项目储备库、年度重点推进项目清单,项目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产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占比均超过50%。
保山以转型融业态、促升级,全市有A级旅游景区108个,数量居云南省第一。实施温泉康养旅居产业发展“六个一”措施,即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引育一批专业团队、实施一批优质项目、打造一批示范标杆、带动一批周边业态、打响一个知名品牌,全力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接待游客数突破5000万人次,今年前3季度接待游客数突破4000万人次,其中,省外旅居人群达11.17万人,同比增长40.7%。
今年前3季度,保山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15亿元,增长5.2%,民营经济占GDP比重67.5%。保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左广表示,保山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抓项目、帮企业、育产业”和厅局长“坐诊”“巡诊”“上门问诊”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探索建立服务企业特派员制度,全面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力纾困解难,让企业更舒心。保山将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局长坐诊接诉”、政企沟通“圆桌会议”等服务渠道与服务企业特派员制度有机整合,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市、县两级政府办公室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建立“3个工作日研办”“县、市逐级领办”等机制,让企业诉求有人接、有人管、高效办。全市选派644名特派员联系服务1565户重点企业,在市级行业主管部门组建13支共172人的服务企业分队,分行业制定服务方案,提高涉企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化水平。紧盯企业在要素保障、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急难愁盼,积极上门“巡诊问诊”,探索建立“秘书长调度、市级领导协调、书记市长专题推进”涉企疑难复杂问题处理机制。
畅通沟通渠道,让企业更省心。保山市搭建了“保企服”经营主体线上服务平台,畅通企业诉求线上收集办理渠道。截至目前,该平台入驻企业近9000户,收到线上诉求178件、办结174件、办结率达98%。设置“优化营商环境专线专席”,从涉企重点部门选取600名业务骨干组建专家库,在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在线释疑解难。
优化监管服务,让企业更安心。今年4月在云南省率先推行“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涉企行政检查改革,实行“入企必亮码、无码不检查”。今年以来,全市开展涉企行政检查同比下降30%以上,企业迎检负担显著减轻。提升审批服务效率,对内构建“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效能提升机制,对外推行“专员对接、上门服务、政策包送、诉求直通”精准服务。强化信用修复服务,依托“信用保山”网站,优化办理流程,全面提升信用修复服务效能。
左广表示,保山将以服务企业特派员制度为抓手,持续提升服务效能,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提升企业满意度。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园区经济发展,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保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范喜表示,园区经济是保山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园中园”发展模式,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了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整合,闯出了一条集约高效、共建共享的园区经济发展新路子。保山产业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6年的74.6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221.2亿元。
范喜介绍,“园中园”模式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明确权责,协同发力。市级层面负责制定和完善建设机制,明确政策措施。园区层面负责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编制,承担“园中园”外围基础建设。“园中园”层面由县级政府为建设主体,负责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资金筹措和企业服务。二是“飞地”落地,利益共享。各县(市、区)招引的项目,集中落户在其所属的“园中园”,项目产生的税收和产值,由县区和园区按投入比例共享。三是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加强规划管控,引导各“园中园”聚焦发展1至2个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通过园区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着力建设企业集中、产业聚集、资源集约的新高地,促进了产业链协同发展,推动园区产业由“物理聚集”走向“化学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