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0 14:49:35
历次运动会的火炬点燃方式都备受瞩目。随着十五运会主火炬在万众瞩目中踏浪而起,人们记住的是那道划过水幕的矫健身影,是圣火熊熊燃起的激情瞬间。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火炬手擎起的那个名为“绽放”的火炬里,跃动的火焰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身世”——它采自南海1522米深的海底,是体育运动史上首次在深海海底原位获取“源火”;它燃烧的也不是寻常燃料,而是一种被称为“可燃冰”的神秘物质。这簇冰与火交织的火焰,如何叩开未来能源的大门?
简单来说,可燃冰是天然气和水分子在高压低温下,形成的类冰状固态结晶物质。它就像一块块被冰封印的天然气,外表看像普通冰块,却能在点燃后释放出熊熊烈焰,科学家将其喻为“冰封的能源宝库”。它能量密度极高,1立方米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约160立方米至180立方米的天然气,相当于把天然气压缩了上百倍。
这种独特的“能量块”储量巨大。据估算,全球可燃冰的资源储量相当于目前已知煤、石油、天然气总和的2倍以上。这意味着,谁先掌握其商业化开采技术,谁就可能在未来能源版图上获得战略主动权。更关键的是,它燃烧后几乎不产生粉尘,二氧化碳排放也远低于煤炭,是一种相对清洁的化石能源。在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尚难完全挑大梁的情况下,可燃冰被视为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过渡的重要桥梁。
如此诱人的宝藏,为何一直“深藏闺中”?因为它实在太难开采了。
可燃冰大多埋藏于深海沉积物或永久冻土层中。深海环境的高压、低温,本就对人类技术构成极限挑战,更危险的是,这种类冰状物质与泥沙混杂在一起,开采时极易破坏地层稳定,引发海底滑坡、甲烷泄漏等灾难性后果。业内有个形象比喻:开采可燃冰就像“在豆腐上打铁”,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整块“豆腐”崩塌。而一旦甲烷这种强效温室气体大量泄漏,其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将是二氧化碳的数十倍。此外,高昂开采成本也让商业化之路举步维艰。这些因素叠加,使得可燃冰如何从科学奇观走向经济现实,成为世界级能源难题。
我国高度重视可燃冰技术突破。早在2017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实施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成功从海底开采出可燃冰,连续稳产60天,创造了持续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的世界纪录。2020年实施第二轮试采,再次创造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全新世界纪录。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深海可燃冰勘查开发技术装备体系,为将来大规模开采打下了坚实基础。此次为十五运会火炬“深海采火”,又将我国可燃冰开发利用技术推上了新高度。
对我国而言,这簇深海火焰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运动会的创意点火。
从能源安全角度看,我国能源结构长期“多煤少气”,油气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若实现可燃冰商业化开发,相当于在自家后院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气库”,有助于将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全球地缘政治风云变幻的今天,这无疑是一面坚固的深海盾牌。
从绿色转型角度看,实现“双碳”目标不能仅靠风电、光伏。这些新能源固然清洁,但间歇性、波动性是其固有短板。当无风无光时,谁来保障电网的稳定?可燃冰作为清洁、稳定的基荷能源,恰好可以成为绿色转型过程中的重要选项,确保“减碳不掉链、发展不停电”。
从产业升级角度看,深海可燃冰开发将催生一个庞大的高科技产业链。从深海潜水器,到原位分解装置,再到特种电缆传输系统,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意味着我国深海装备制造、海洋工程服务能力的跃升。这不仅将带动万亿元级的“蓝色经济”增长,更将重塑全球海洋科技竞争格局。
当然,从一次成功的深海点火到规模化商业开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能力、环境风险评估,每一步都需要持续攻关。“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今天,我们能从千米海底开采并点燃一簇可控的火焰;明天,我们就能让这簇火温暖千家万户、驱动千行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