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召:林药伴生 绿海生金

夏先清 2025-11-19 15:12:39

近日,河南省重点县中药材林下种植及辛夷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现场会在南召县云阳镇召开。这场以“科技+生态”为关键词的行业盛会,不仅集中展示了南召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成果,更彰显了这座“中国辛夷之乡”深耕林下经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南召县位于伏牛山南麓、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上,96.6%的山地丘陵与66.74%的森林覆盖率,构成了天然的“中药材生长温室”。这里不仅是《神农本草经》中210种传统药材的原生地,还拥有253科1104种药用植物资源,其中27种入选河南省首批道地药材目录,占比超过五成。“天然药库”的美誉背后,是南召县依托生态优势,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强县富民核心抓手的战略选择。

自2023年起,南召县被纳入河南省农科院“院县共建”现代科技综合示范县序列,一场以科技为引擎的产业升级由此启动。省农科院组建了8个工作团队,投入600余万元,围绕辛夷、黄精等道地药材,开展“林+药”“果+药”“光伏套种”等生态种植模式的攻关。通过示范推广5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6项新技术,制定5项林下种植技术规程,南召成功打通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如今,林下仿野生种植的黄精、丹参等药材因接近野生品质,市场溢价率超过30%;“林——蚕——药”立体生态模式更让农户实现“一亩林地两份收入”,成为全省农业绿色发展的典范。

在科技赋能与生态底色的双重加持下,南召县构建了“规范农业——升级工业——拓展商业”的全链条发展体系。在种植端,先后培育出十大品牌中药材基地,成立110家中药材合作社,扶持10家加工企业,新型经营主体达295个;在种植模式上,该县创新“林果药一体化”路径,推动种植从田间向林下、光伏板下、仿野生原生态转型,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扩至58万亩,年产量超过1万吨,产值近10亿元;品牌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该县以“南召辛夷”等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推进标准化生产与质量追溯,产品远销全国,部分药食同源项目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

“中药材产业是绿色朝阳产业,更是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南召县副县长王建平表示,将深化与河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在规划引领、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品牌建设、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一方面,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落地,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另一方面,探索“中药材+文旅”“中药材+康养”等新业态,让“天然药库”释放更大的经济与生态价值。

“林下套种模式太实用了!回去就试种,期待有好的收益!”南阳金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静看着丹参高效示范基地里整齐健壮的植株感慨道。而南阳花园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杰的话更添信心:“依托生态与科技,我们的药食同源产品已走向全国,未来还要带动更多农户共享产业红利。”

从“天然药库”到“产业高地”,南召县凭借生态与科技的双轮驱动,在伏牛山下绘就了一幅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画卷。这场关于“林+药”的探索,不仅为全省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南召样本”,更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