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10:47:06
大力提振消费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宏观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从国际经验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渐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发展服务消费不仅是挖掘消费潜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国家围绕发展服务消费出台多项政策。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服务消费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各相关部门针对重点行业领域推出若干配套措施。在金融支持方面,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居民服务、旅游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及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坚持促消费与惠民生相结合,加大对服务消费的支持。《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等文件发布,降低消费领域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和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支持经营主体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提高居民扩大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的意愿和能力。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相关实证测算表明,引入消费金融服务后,借款人消费金额提升16%至30%,合作商户销售额提升约40%,助力释放潜在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在政策引导和激励下,相关金融机构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领域,加大资源倾斜,优化内部流程,不断增强对服务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截至今年7月末,全国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为2.79万亿元,同比增长5.3%,较年初新增1642亿元,前7个月新增贷款已超去年全年增量630亿元。
从参与主体看,目前商业银行仍是我国消费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供给者,消费贷款、信用卡是其主要消费金融产品;消费金融公司着眼于中端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及服务,差异化、特色化、多层次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从信贷投放看,各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实施提振消费贷款专项行动方案,优化准入、授信、续贷、期限、利率等政策,推动个人信贷供给稳步增长。从产品创新看,各金融机构积极结合服务消费的具体场景与特点,推出个性化、差异化产品,在教育、医疗、养老、文旅等重点领域打造出一系列特色金融服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强调“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未来,需持续激发消费潜力,系统清理制约消费的限制性措施,加快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同时,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加强金融支持,引领健康、绿色、数字化消费潮流,更好满足居民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持续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为新兴消费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构建消费增长的“第二曲线”。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需继续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发展消费金融,从供需两端发力,加力支持服务消费扩容提质。
第一,优化信贷供给,精准直达供需两端。在供给侧,推出针对文旅休闲等领域的专项信贷产品,支持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在需求侧,扩大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覆盖面,引导地方财政部门对中小金融机构进行贴息,继续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第二,深耕消费场景,延伸服务链条。消费信贷产品的使用场景与便捷程度,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考量,深度嵌入消费场景至关重要。可有效结合电商平台购物活动,在支付页面智能推荐合适的分期方案,或打造联名卡、短视频等运营模式,提升年轻客群黏性。
第三,提升服务质效,优化消费环境。金融管理部门推动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场景畅通“卡、码、币”支付渠道,继续提升支付便利度。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数字消费金融,构建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减少过度授信和多头借贷行为,有序压降利率和费率,加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
(作者系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