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火炬服务矩阵生态

本报记者 赖奇春 黄 鑫 2025-11-19 06:29:28

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的天津巽霖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调试生产设备。 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摄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在日前举办的2025火炬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吕先志表示,火炬中心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持续打造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专业促进机构,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火炬服务矩阵生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火炬工作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面旗帜。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火炬计划”,次年成立火炬中心,推动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今,火炬工作已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融合的高地和重要载体。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张峰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对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高新区持续做大做强,集聚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的独角兽企业和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贡献了全国14.3%的GDP,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承载地,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火炬工作在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中,将发挥产业集群的平台作用,形成智力和人才聚集优势,有助于打造产业链优势,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竞争力。”工业和信息化出版专家委员会主任田玉龙认为。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高新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柏杰介绍,目前,全国有193家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5.2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6万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覆盖了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了生物制造、量子信息、元宇宙、氢能等一批未来产业,为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巨大贡献,涌现出深圳下一代互联网、中关村移动互联网、无锡集成电路制造等一批标杆集群。

以苏州高新区为例,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巩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培育新能源、光子、医疗器械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前瞻布局了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目前,苏州高新区在光子产业方面已经集聚了300多家企业、产值近900亿元,医疗器械产业集聚相关企业超1400家、产值超600亿元,年均增速超30%。

服务型平台企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纽带。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聂丽霞表示,以AI为代表的技术变革,带动了新一轮科技创业热潮,要做面向全球、开放创新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构建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投资生态体系,建立链接全球的创新网络。

推动科技和产业融合,打通科技产业金融链条至关重要。交通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顾斌表示,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高质量金融服务供给和资源配置有助于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带动中小微企业共同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通堵点、卡点,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据了解,工信部将建立健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贡献力量。(经济日报记者 赖奇春 黄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