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非遗工坊探索文商旅融合新路径

石晶 2025-11-18 15:12:59

手中的镊子轻巧地夹起一根细如发丝的铜丝,沿着圆盘上雪豹图案的轮廓缓缓移动,指尖微颤间,铜丝被精准弯折、掐制出雪豹回眸凝望的矫健身形。田文莲的工作室,正是依托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东城·非遗共富工坊,于2024年10月开始试运营的,该工坊是集非遗名录展示区、互动研学区、美食品鉴区、文创展示区、文化活动展演区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体验场馆,如今成为城东区建国南路商圈的文化新地标。

“这是以中国传统手工掐丝为核心,融合现代审美创新的纯手工艺术品,手要稳,心要细,稍有不慎就会使图案变形。”田文莲抬头微笑,手中的活计却未停歇,她介绍,要把花卉、动物、汉字严丝合缝地掐制出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完成掐丝只是创作的第一步,还要经过点蓝、烧制、打磨等多道工序。在她灵巧的双手中,普通的铜丝和釉料渐渐化作色彩绚丽的艺术珍品——红、蓝、黄等多种颜色通过细腻的点蓝技巧,便使得花朵娇艳欲滴、鸟儿栩栩如生、鱼儿灵动活泼。她身旁的墙壁上,一幅幅做工细腻的景泰蓝掐丝作品静静诉说着匠心独运的故事。

这样的匠心传承,正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作为城东区探索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东城·非遗共富工坊目前已有15家非遗项目和文旅产品进驻,陈列着20余种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及文旅产品。工坊里讲解员介绍,工坊创新采用1个文化旅游体验场馆、11个加工点、N个产品和活动的运营模式,有效盘活了商圈闲置资产,丰富了周边业态。自2024年试营业以来,已接待参观者2.26万人次,工坊营业额达13.94万元,在外制作坊(厂)营业额突破351.3万元。

走在工坊的展示区内,各种手工艺产品栩栩如生,八门拳的刚柔并济,扁担酿皮的匠心独运,河湟刺绣的精巧细腻,不同民族的文化瑰宝在这里交相辉映,共同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与此同时,东城·非遗共富工坊还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功能,将非遗体验与各类活动深度交织。截至目前,已举办“沐暖阳”围炉煮茶、“登梦中雪山·观大湖胜景”青海冬季旅游网络名人行、忆苦思甜、老物件写生、非遗剪纸等38场活动,近千人参与其中。工坊通过开设河湟刺绣、掐丝唐卡等非遗技能培训班,以“传承人互动+手工作坊+体验培训”的形式,让非遗从拍照打卡向深度体验转变,目前已培育在外从业人员及传习人315人。

如今,东城·非遗共富工坊这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正成为城东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亮丽名片。通过资源整合、平台共建、联动培训、品牌共塑等方式,工坊不仅实现了“以文化促就业,以文化带动居民增收”的文化富民目标,也探索出了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相互赋能、文旅融合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