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更广阔外贸市场空间

秦 磊 2025-11-17 15:45:35

外贸是连接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是支撑经济增长、优化结构、推动创新的重要引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促进外贸提质增效,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这一战略部署,体现了我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努力提升外贸发展韧性的决心与定力。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依靠成本优势和加工贸易模式实现增长,外贸规模持续扩大,货物贸易额多年居世界首位。从广交会的创新升级到数字贸易的崛起,从自贸区、自贸港的制度探索到绿色贸易的新趋势,我国外贸正以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自信的姿态,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延续平稳增长态势,进出口总值37.3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其中,出口22.12万亿元,增长6.2%;进口15.19万亿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不过,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不均衡、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外部需求不确定性上升的大环境,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国际竞争加剧的问题更加凸显,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减弱。因此,通过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高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绿色贸易比重,实现外贸提质增效和结构转型,意义不言而喻。

外贸提质增效的最终目标,是“质”和“效”的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是由“拼数量”向“拼质量”、由“重规模”向“重效益”的转变过程。接下来,要从制度、创新、绿色发展等层面入手,布局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技术、标准和品质提升竞争力,牢牢稳住外贸基本盘,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制度保障是核心。随着全球经贸规则重塑,制度型开放正成为贸易强国建设的关键标志,应加快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规则衔接、标准互认,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通关、金融、保险、信用等配套服务体系,为企业降本增效。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制度影响力,以制度优势塑造新的开放格局。

增强创新是关键。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绿色转型正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应加快推动外贸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发展数字供应链、智能物流和跨境电商新生态,提升贸易效率和灵活性。近年来,跨境电商、海外仓、在线展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外贸企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创新不仅在产品,更在于模式与服务,应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贸易平台和供应链服务企业,让创新成为外贸增长的持久动力。

绿色发展是重点。气候变化和环保标准正在成为国际贸易新门槛,应加快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完善绿色认证与碳足迹追踪机制,使更多出口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让“绿色制造”“低碳品牌”成为中国外贸的新标识。要通过绿色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在全球低碳转型中赢得主动,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此外,在继续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推动产业链协同与投资合作,增强品牌塑造与国际营销能力,以更高品质和信誉赢得市场信任,有效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转化。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