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融资转向公平有效新方向

胡彬 2025-11-17 10:02:07

3.jpg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于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贝伦举行,今年恰逢《巴黎协定》通过10周年。当前,全球气候治理处于关键十字路口: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紧迫性空前;另一方面,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所需的资金缺口巨大。如何构建一个规模充足、分配公平、获取便捷的新一代气候资金体系,成为本届大会的核心议题,也将成为影响全球绿色转型的关键因素。

气候融资进入新阶段

过去10年,发达国家未能完全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承诺,且资金结构失衡,适应领域投入严重不足。面对全球年度气候资金需求已跃升至万亿美元量级的新形势,旧的融资模式已难以为继。

COP30标志着气候融资进入系统性重构的新阶段。大会重点讨论的“巴库—贝伦气候融资路线图”旨在将全球气候资金目标大幅提升。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东道主巴西倡议设立“永久热带森林基金”,探索以森林碳汇等生态资源为基础,由全球南方国家自主主导的公共气候基金新模式,展现了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融资机制创新上的主动性与领导力,为多边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在公平与效率间寻求平衡

气候资金问题的复杂性,体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主要分歧上。这些分歧主要集中在责任界定、资金性质和使用重点三个方面。

一是责任与路径之争。发达国家倾向于强调动员私营资本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发展中国家则坚持,根据《巴黎协定》,发达国家应承担提供资金的主导责任。这一根本立场的差异,是谈判需要克服的主要障碍。

二是资金结构失衡。目前,用于帮助脆弱国家和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资金严重短缺。同时,许多高风险国家和地区因债务和信用等级问题,难以获得优惠资金,陷入“气候行动与债务攀升”的两难。

三是单边措施忧虑。部分经济体推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单边政策,被发展中国家视为可能形成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加剧了不公平感。

因此,COP30的关键任务在于构建既能体现公平原则、历史责任,又能有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新机制。

多元创新成为主旋律

展望未来,全球气候融资正呈现出从“援助逻辑”向“投资逻辑”转变的趋势,并呈现出三大鲜明特征。

一是公私融合成为主导模式。通过设计有效的风险共担和收益保障机制,引导规模庞大的全球私营资本投向气候领域,是弥补公共资金不足的必由之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正尝试以主权基金为杠杆,设立担保工具,有效吸引国际资本。

二是区域合作机制加速兴起。拉美、非洲、东盟等地区涌现出以区域国家为主导的融资倡议和碳市场合作。这些“自下而上”的区域性创新,有助于更精准地满足本地需求,提升资金落地效率,未来有望形成全球、区域、国家多层次协同的融资网络。

三是市场机制与金融工具深度融合。COP30期间取得积极进展的“全球碳市场联盟”倡议,旨在通过统一标准、增强透明度,使碳信用成为可融资的优质资产。碳定价、绿色分类标准等工具与金融产品结合,将推动气候资金从外部补贴向内生性激励转型。

中国贡献东方智慧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始终坚持多边主义与公平合作,为破解气候资金困境贡献中国方案。

首先,搭建南南合作平台,提升集体议价能力。中国可积极利用现有国际合作框架,推动建立“全球南方气候融资协调机制”,共同制定项目标准,减少国际援助的碎片化,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整体话语权。

其次,分享绿色金融经验,增强资金可得性。中国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领域积累了成熟经验。通过分享相关标准、建设绿色金融数字平台,可帮助合作伙伴国提升项目透明度和融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

再次,深化双边与区域协同,实现优势互补。例如,中巴两国可在热带雨林保护、绿色信贷等领域开展基金合作;在非洲可推广“绿色贷款+碳资产抵押”等创新模式,帮助低收入国家将生态资产转化为发展资本。

最后,推动市场互联互通,激活碳资产生机。依托中国全国碳市场建设经验,积极推动与金砖国家、东盟等碳市场标准的对接与互联,使碳减排产生的环境效益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融资来源。

气候资金是凝聚气候行动共识的“黏合剂”,也是加速绿色转型的“催化剂”。COP30预示着,全球气候融资体系正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演进。未来,唯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化全球合作,特别是发达国家切实履行出资承诺,同时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与区域创新,才能有效弥合资金缺口,携手迈向一个公平、包容、可持续的气候未来。

(作者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