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治理公共空间

蒋 波 2025-11-17 06:30:29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江苏南京灵活划定用地边界、推动零星用地统一规划实施等3项破解城市公共空间更新难题的经验做法获全国推广,引发社会关注。

  城市的温度,蕴藏于每一处可感可及的公共空间——从街角口袋公园到滨水绿道,从社区活动场地到智慧停车场。这些空间不仅是城市功能的“载体”,更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场,其品质高低直接关乎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然而,在某些城市,长期闲置的空地、脏乱的边角、功能缺失的公共区域依然可见,如同被遗忘的“留白”。

  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一头连着发展,一头系着群众福祉,并非简单的“面子美化”,而是深植于民生需求的“里子工程”。随着我国城镇化步入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空间”,将“闲置资源”转化为“民生红利”,已成为城市治理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优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首在系统谋划的“精准破题”。各地需强化顶层设计,将公共空间更新纳入城市发展全局,统筹城管、规划、住建等部门的资源力量,构建多部门联动机制,破解土地置换、资金筹措等瓶颈难题。在优化过程中,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民生账”,应摒弃“粗放思维”,基于区块周边人口结构和需求特点精准定位功能,以“绣花”功夫挖掘存量潜力,让公共空间功能契合群众需求。

  激活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贵在场景创新的“巧思转化”。不仅要聚焦垃圾清运、地形整理、裸土复绿等基础整治,更要着重融入景观设计、嵌入休憩运动等功能,坚持“一地一策”“一域一景”,让曾经的“城市伤疤”逐步变为兼具颜值、功能与温度的“活力空间”。同时,注重挖掘本土历史文脉与民俗风情,将工业遗存、历史印记与现代需求融入空间设计细节,打造兼具实用性与独特性的公共空间。比如,江苏苏州昆山市以儿童友好为支点,通过“插花式”推进小微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建成24个儿童友好公园、21个儿童友好社区、51个儿童阅读空间,从“一米视角”重塑城市空间,促进全域人居环境品质跃升。

  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要在共治共享的“长效运营”。优化城市公共空间不能止于建设阶段,必须构建“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各地需制定详细的管理条例与养护标准,并健全市、区、街道三级责任体系;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新运营模式,从而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共治”的多元格局。同时,还需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促使市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建设者,保障民生需求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从“闲置角落”到“金角银边”,背后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期待各地以更大力度推进公共空间优化,让更多被遗忘的角落焕发新生,使公共空间成为串联人与城市、传递温情的“民生纽带”。(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