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6 21:50:59
11月15日至16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在北京举办学术大会,围绕老龄政策、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与服务实践等关键议题开展对话,以学术智慧助力“十五五”时期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口老龄化带来挑战,也蕴含“长寿红利”机遇。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王绍忠说,如何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共享发展成果,是重大课题。“应以学术确定性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用研究深度提升政策精度和服务温度。”
“十五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将更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净增近1400万,同时叠加高龄化、少子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复杂。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司长李邦华介绍,我国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两大战略任务是:到2035年,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将成熟定型、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展望未来,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吴玉韶认为,养老产业将向银发经济转变,人工智能将重构养老价值链,从“人力密集型”转向“数据智能密集型”。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在生活辅助、护理陪伴、功能代偿、安全监护、医疗康复等方面的需求日益旺盛。广泛使用智慧康养机器人,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关键手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殿生介绍,北航在关键机型上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例如研发出的助餐机器人,能帮助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完成进食动作;床椅一体化机器人,可协助老人实现卧床与坐姿的平稳转换,减轻护理负担;保姆型护理服务机器人具备陪伴、提醒服药、紧急呼叫等综合服务能力。“未来的康养机器人,不应仅停留在替代人工的被动照护,而应融合康复医学,通过机器人辅助训练,提升老年人的运动与认知功能,实现积极康复。”陈殿生说。
学术大会同步举行了7个平行会议,围绕老年疾病临床医学、医养结合、青年发展、地方实践、志愿与公益服务、银发经济、老年健康等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经济日报记者 敖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