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5 06:14:13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强调“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赢得历史主动、大国博弈主动、未来发展主动的雄厚底气和保证。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大国博弈,说到底是生产力的竞争。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规模空前,对各类工业产品和服务形成了巨大需求。从基本生活资料到高端装备制造,从信息基础设施到国防安全保障,无不依赖于一个规模庞大、体系完整、技术先进的制造业体系。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践行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抓手。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观念一变,天地广阔。制造业的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创新动能培育、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体系韧性。制造业肩负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降低碳排放、提升绿色发展质效的重要使命,也是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主战场。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制造业是创造社会财富、吸纳社会就业的关键领域,不仅能容纳大量一线产业工人就业,更催生了研发设计、数字运维、品牌营销等岗位。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能有力推动劳动者收入水平整体提升,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新时代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一是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我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已连续15年保持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地位,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确保了生产制造的自主可控和快速响应,赋予了我国制造业强大的抗风险能力、灵活的市场适配能力和显著的规模效益优势。二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日益凸显。我国人口众多,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不仅为制造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消化空间,而且催生了巨大的前沿技术需求、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三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近年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持续扩大,投入强度较快提升,专利授权量稳居世界前列,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形成了日趋完善的创新网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四是人才红利充分释放。我国拥有规模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每年大批高校毕业生投身制造业领域,人才结构持续优化,这是“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宝贵财富。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从制造大国加速迈向制造强国。落实好“十五五”规划建议部署,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支撑。
第一,强化科技创新,实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
第二,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培育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数字技术与生产制造全流程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第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当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大国博弈的一个焦点。要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第四,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联动,形成各区域优势互补、国内外市场互促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五,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国际产业技术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集聚,在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第六,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广大企业家创新创业创造提供更加丰厚滋养的沃土和环境。
(作者季正聚 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