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5 06:14:08
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骑行结束关闭共享单车车锁时,关锁页面提示选择“仅支付本次行程”或“周套餐月套餐”;在咖啡店点单时,会面对“单次购买”还是“次卡套餐”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买还是不买,成为一个选择。
套餐的设计逻辑为多次使用摊薄成本,是商家用未来消费承诺换取当下确定性收入,同时向消费者让渡部分利润。
对商家来说,售卖套餐卡有不少优势,比如,帮助商家回笼资金锁定现金流;相较单次购买,套餐能显著降低退款率,提升复购率,稳定经营预期。另外,还能通过绑定用户多次消费,长期积累用户数据,实现精准营销,增强品牌黏性。
对消费者而言,只要消费频次达标,套餐就比单次支付划算。比如,健身单次体验80元,月卡1200元,每月锻炼超过15次就能回本,锻炼得越多省得越多;再如咖啡单次18元,10次卡150元,喝满9杯就比单次买划算。
生活中偏爱单次付款、拒绝各类套餐绑定的人比比皆是。曾有数据显示,共享单车用户结算骑行费用,36.6%的消费者表示会选择单次支付。
这样选择,原因有三。
其一,不为“不确定性”提前买单。
办套餐相当于提前锁定优惠,虽然能获得相对便宜的价格,但也绑定了固定使用期限,或许会带来不确定性成本支出。当生活节奏出现变化、兴趣发生转移时,未用完的额度便成了沉没成本。这种花了钱却享受不到权益的隐性损失,比显性支出更影响消费体验。毕竟单次多花的是明明白白的小额成本,而未用完的套餐额度却是实打实的浪费。
其二,“损失厌恶”让回本压力成为隐形负担。
行为经济学中的“损失厌恶”指出,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带来的痛苦感远大于收益带来的快乐感。
单次小额支出不会有太强的痛感;而办套餐是一次性支付,后续每次消费都像是在回本,而非单纯享受服务。有人宁愿单次花十几元买咖啡,也不愿意买套餐。这并非付不起,而是担心“万一用不完”。“损失厌恶”的本能,让不少人宁愿接受更高的单次成本,也不愿承担预付带来的心理压力。
其三,也是最有趣的一点,当享受服务变成完成套餐KPI,“这个月卡再用不完就亏了”,会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内耗。
套餐看似降低了单次成本,实则默默影响了消费行为:办了洗车月卡,明知下雨也得在限定日期前洗车,只为了不浪费;办了洗衣卡,哪怕只有几件衣服也特意跑一趟,凑够次数才觉得“赚到了”。为了不浪费而消费的行为,慢慢偏离消费初衷,从享受服务变成完成套餐KPI。很多人宁愿多花点单价也不愿选套餐,是因为单次支付没有牵绊,对他们来说,比起账面的划算,不被损失裹挟的松弛感更珍贵。
说到底,我们在“单次”与“套餐”之间抉择,并非在“便宜”与“贵”之间做算术题,而是让每一笔消费都适配自己的生活。套餐卡适合消费频次稳定、场景固定的人,比如每天必喝一杯咖啡的上班族、每周固定健身的运动爱好者、通勤路线固定的骑行族等。对于生活节奏多变的人来说,单次支付虽贵一点,却可以灵活掌握使用节奏,避免了浪费,减轻了心理负担。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摸清自己的消费节奏和消费行为。真正的省钱,是每一笔钱都花得心甘情愿,每一次消费都从从容容、游刃有余。(作者:王 琳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