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榕信破解“内卷”困局——啃下环保技术硬骨头

本报记者 刘 成 2025-11-15 05:59:47

位于青岛胶州市洋河镇的青岛榕信工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卷卷普通的白色包装纸经过涂层处理,变身为食品包装纸的原材料。它们看起来平常,却内藏“玄机”:不含塑料,回收时涂层和纸张无需分离,可直接打浆,从源头上解决了“白色污染”难题。

青岛榕信曾经是一家深陷“环保压力大、利润空间薄”困境的传统中小型纸塑加工企业。近年来,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水性涂层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转型发展并非偶然。“2016年,我们给一家知名汉堡快餐品牌供应包装纸时,客户提出的一个问题让我彻夜难眠:这些含塑包装纸废弃后该怎么处理?”青岛榕信总经理姜群说。那时,公司已在纸塑复合加工行业探索了5年,主要应用PE(聚乙烯)淋膜工艺为快消品牌供货。通过技术不断迭代,公司将每平方米PE淋膜用量从10克降到6克,但产品依然“含塑”。

“塑料淋膜回收需要高成本分离工艺,国内大部分回收企业不愿接手,最后包装只能当成垃圾处理。由于我们坚持采用环保材料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资金面临很大压力。”姜群说,随着国家“双碳”战略实施,公司深刻意识到,转型已不是选答题,而是必答题,不做环保创新,未来将无路可走。

青岛榕信技术团队潜心钻研,尝试用各种阻隔材料替代PE淋膜。“有一次,我们测试了37种材料配比,报废了2吨基材,材料阻隔性仍不达标,包装纸无法防油防水。虽然当时情绪有些低落,但我们坚信研发方向是对的,只是没找对方法。”青岛榕信研发经理张春刚告诉记者。

经过无数次试验,技术团队最终确定将“水性涂层”作为研发方向。“这是一种以水性丙烯酸聚合物为核心成分的环保材料,可实现纸张完全回收。”张春刚说,要实现产业化应用,就必须敢啃硬骨头,突破纸张适配、配方优化、设备改造三大难关。

与国际化工巨头达成深度合作,定制专用水性乳液;联合国内造纸厂耗时8个月研制出适配的基纸;自主改造生产线,将原有淋膜设备转型为水性涂层专用线……青岛榕信通过5年技术攻坚,将涂层厚度控制在每平方米3克至4克,生产出的水基涂布防油纸食品安全与功能性能全面达标。

新产品在推广应用中遇到阻碍。“与传统含氟防油纸和蜡纸相比,水性涂层纸成本较高,不少客户因价格原因望而却步。”姜群说,“尽管有压力,但我们坚决不走低价竞争路线,不以牺牲品质和环保标准为代价拼价格,努力用高标准产品、稳定的供应保障能力与客户构建‘难替代’的合作关系。”

对青岛榕信来说,破解价格“内卷”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公司通过乳液配方优化、生产工艺提效、纸张适配调整等技术升级,持续推动水性涂层产品成本降低。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专利50项。

“只要认准方向、持续创新,企业就能爬坡过坎、塑造优势,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姜群说,下一步,青岛榕信将针对头部客户需求,聚焦“无塑”方向升级“全降解”产品,加大技术研发,同时布局“生物基+可降解”新型环保材料,努力实现“纸+涂层”整体自然降解。(经济日报记者 刘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