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5 05:59:35

江西鹰潭月湖区东川礼村“森呼吸”露营地内,游客们在“网红打卡地”体验悠闲的田园时光。李 昂摄(中经视觉)
在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童家镇东川礼村的“森呼吸”露营地内,游客们沿着林间步道漫步,孩子们在农耕研学基地忙着体验传统农具操作。昔日的闲置林地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这个曾因资源闲置而沉寂的山村,也摸索出一条壮大集体经济与推动村民共富的发展新路。
东川礼村的变化,始于月湖区对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三资”家底的彻底清查和精准“诊断”。长期以来,月湖区不少农村都存在“三资”底数不清、权能不畅问题,以至于大量资源资产“沉睡”,难以转化为发展动能。月湖区农业农村粮食局局长王啸风说,月湖区从明晰产权、建立台账开始破题,在全区范围内推进农村“三资”的清产核资和信息化管理,将村级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全部纳入监管平台,实现了“家底”可视化、管理动态化。“目前,我们对每块土地、每片山林都建立了‘电子身份证’,其位置、面积、权属、现状、规划用途一目了然。”
摸清家底为后续的精准盘活奠定坚实基础。为确保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和最大价值,近年来,月湖区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以东川礼村为例,在摸清家底后,区、镇两级针对其923.97亩耕地和2700亩山林的不同特质,“一地一策”制定盘活方案。对村里138亩亟待改造的冷浆田,由区、镇两级投入资金进行高标准改造,改善土壤条件;对大量的闲置林地,则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农旅融合新业态。
“‘森呼吸’露营地就是我们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吸引鹰潭月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共同打造的。”东川礼村党支部书记占冬树说,村集体以资源入股,享有保底分红和盈利分成,实现了从“被动拥有”到“主动运营”的转变。这种合作模式,解决了村集体缺乏开发资金和运营能力的短板,也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升了项目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市场的力量,催生出产业的深度融合。“清晰的产权关系和共赢的合作机制,让我们敢于投入、放心经营。”“森呼吸”露营地项目运营方负责人叶忠平说,基地不仅做活了露营经济,还带动了周边农产品销售、民宿开发、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村民李彩英从传统种植户转变为基地后勤员工,年增收近4万元。她说:“现在不光土地有租金,干活有薪金,村集体有了收入,年底还能有分红,心里踏实多了。”目前,该基地已直接带动60余名本地村民就业,人均月增收约3600元。
“盘活‘三资’,核心是要让农民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月湖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严炳贵说,月湖区在推进改革中,着力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在农村探索的“村民闲置房间共享”,由民宿企业统一运营,收益则与村民五五分成,有效拓宽了增收渠道。“我们对参与开发的企业专门提出要求,优先雇用本地劳动力,优先采购本地农产品。”
为了防止“一租了之”“一股了之”,月湖区还建立起长效监管和风险防控机制。通过“三资”监管平台,对集体资产的交易、运营、收益分配进行全程在线监督,确保流程规范、阳光透明。定期组织村民代表对项目运营情况进行评议,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盘活‘沉睡’的资源,就是播下希望的种子。”月湖区副区长黄斌表示,目前“三资”盘活模式已在全区推广,更多“东川礼村”的故事正在上演。下一步,重点在深化“三变”改革、拓展业态空间、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三资”管理从“活化”向“优化”“强化”迈进。通过精耕农村集体经济“责任田”,推动集体增强、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为强劲的内生动力。(经济日报记者 刘 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