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从农田到餐桌每道关口

王辉霞 姜 影 2025-11-15 05:59:24

提升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监管质效,须进一步优化协同机制,凝聚体系合力,科学精准监管,把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道关口,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食用农产品是城乡居民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兽药残留、污染等安全风险,既是百姓关注的焦点,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其中,对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管,同样不容忽视。

随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受到重视,我国食用农产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升。数据显示,去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不过,食用农产品全链条监管仍面临多重现实挑战。例如,供应链中农户和摊贩等微观主体的合规能力、担责能力较弱,“摊贩销售不合格蔬菜被重罚”等问题频频引发争议;农兽药超标等源头问题仍然突出,过程监管乏力,风险防控滞后;信息共享机制不畅,不易精准追责;产地到市场的监管仍存在漏洞,跨部门、跨地区协同成本高,全链条合力不彰。

提升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链条监管质效,须进一步优化协同机制,凝聚体系合力,把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道关口,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政企融合,赋能微观主体。注重服务与监管协同,有关部门应优化教育、宣传、培训、技术协助等措施,向农户、摊贩等供应链各类主体提供明确、量身定制的合规指导,提高其对法规标准的理解和遵守能力。支持帮助农户、摊贩等改善从业条件、配套设施,改进生产经营技术和数字技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措施。引导供应链龙头企业通过基地直采等方式,引领优质优价的价值分配,向农户、摊贩等提供培训、风险提示、帮扶等服务,传递安全价值和要求,促进供应链合规。

依据风险,科学精准监管。转变供应链安全管理方法,从更关注成品是否符合安全标准,转变为全过程安全控制,推广防控风险方法,健全全链条风险评估和管理框架。推动风险关口前移、加强事前预防,强化产地环境风险监测与治理,规范投入品生产与使用。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落实农兽药等减量增效,从根本上遏制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从投入品到农产品全程都要安全可控。推行产地准出分类监管,带动市场准入差异化管理。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等的规范化、电子化及综合应用。根据生产方式、质量控制能力划分风险等级,提升监管精准性。在市场销售环节,按照风险等级动态调整监管方式、抽查比例、检查频次等,对发现的问题产品,依据风险采取与违规程度相适应的梯次化处置措施。

明晰信息责任,推动数字化全链条可追溯。明晰供应链各主体的食品安全信息责任,规范信息内容与形式,建立必要、真实、规范、形式恰当、可共享的数据基础。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整合土壤、水质等环境监测数据,农兽药等投入品数据,种植养殖、检疫检验、合格证等产地数据,市场准入、抽检结果等市场数据,加强全链条的数据分析与应用。数字赋能促进供应链多方融合,推动生产端精准赋码、流通端智能验码、消费端透明溯源,推动源头到末端整体可追溯。

优化协同机制,增强全链条监管合力。检查与评估食用农产品相关法规政策,加强规则之间的衔接,避免重合与漏洞。健全规范的部门合作机制,明确各自的权限和职责,健全风险会商机制,优化程序机制,健全信息共享、问题通报与协查、执法合作、协同分歧与问题解决、协同监督等机制,汇集监管资源、凝聚全链条监管合力。(作者:王辉霞 姜 影 来源:经济日报)